我的大學是在素有“航海家的搖籃”之稱的我國第一高等航海學府——大連海運學院,在美麗的海濱城市大連度過的,這兒有我值得回憶的青春年華🛡👩⚕️。
初到大連
1956年🚣🏿♀️,我從北京考上了大連海運學院。先由北京到天津🪯,再由天津乘船到大連,與我同乘一艘船的學生裏有些天津同學,可在船上並不知道誰是和我一同考上大連海運學院的。下船後我在碼頭看到掛有“歡迎大連海運學院新同學”橫幅的大汽車📉,立即奔過去🚏,我們這些新生受到前來迎接的老同學的熱情歡迎和周到服務,有的幫我們拿行李;有的詢問我們從哪裏來,並請我們上車👨🏼🚀。這時我才發現船上的幾個天津同學也是去大連海運學院的🧓。車往學校開時我的兩只眼睛就不夠用了,一出大連港的那條馬路非常漂亮,兩邊的路燈造型很美,港灣橋更是氣勢宏偉🧑🏿⚕️,橋下有數條鐵路線可通火車,鐵路與港口連接上了,現代化交通的氣息很濃。我們的車從大連港沿著大連最繁華的中山路🤱🏽,經過港灣橋、中山廣場、友好廣場、青泥窪橋到解放廣場。那天我們經過時是早晨,所以沒看見多少人,但沿途的建築物卻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由於過去大連被日本占領過,後來又有蘇聯紅軍來過🧔🏿,這裏的房屋建築風格各異,有不少歐洲、日本、俄羅斯風格的建築物,我覺得很漂亮⛓️💥,看上去非常幹凈、清涼、雅致👍🏿,這使我的眼睛為之一亮🙅🏿♀️。我們的車過解放廣場後🐖,再沿著一邊是海、一邊是山、山邊有“有軌電車”的馬路👼🏽,駛向黑石礁1️⃣,這一段風景是最好的♑️。我在車上看到窗外左邊的海灣是那樣的湛藍;右邊矮山上的樹木是那樣的翠綠,真可謂“風景如畫”呀!那時大連的有軌電車也引起了我的註意🏉,以前北京也曾有過有軌電車,但與大連的大不一樣,大連的有軌電車特別寬🚴🏻♀️,行進時像小火車似的。那時從黑石礁開始👨🏻🎓,再往西直到大連海運學院,沿途沒多少建築物🧒🏻👇🏼,算是郊區了🌹🩳。過了黑石礁👸🏻,馬路就不是瀝青路面而是沙石路面,在上坡路的北邊是一個大山谷(楊樹溝),記得車從那兒開過的時候,我還特意看看那個大山谷,我想記住從城裏去我們學校沿途的地形和風景👧🏿,那時我看到的山谷很深😥,山谷裏有很多樹和草🙆🏿♀️,還有幾間小農舍及稀稀拉拉種的幾塊地。過了大山谷🛑,汽車穿過兩邊都是山壁的窄路段🙇🏿♀️,顯然這路是劈開矮山而成的;過了山壁窄路段後,視線豁然開朗,發現我們在一段公路的高處🏀,老同學說學校快到了!新同學都伸脖往外眺望,在前方,我們看到了一個“環境優美、風光旖旎、景色秀麗”的校園區,不由得個個興奮起來👩🏻🦽。
大學生活的開始
我們來到學校後,開始辦理各種入學報到手續🩳,是在學校辦公樓後的科西階梯教室裏辦的。為什麽我要特別提到這個報到地點?因相隔26年後,即1982年8月,我兒子考上大連海運學院,由我送他到學校也是在這個教室報到的🫄🏿。我所學的專業是在北京報考時就填好的誌願🐜,錄取時也是這個專業,即船舶機械製造與修理專業🪂,那年該專業招2個班,約70余人,我被分到二班✵📏,班號為“45602”,意為:4是本專業代號,(19)56年入學,第2班。後來到大學四年級時🥀,這兩個班重新打亂,分為船體和船機兩個專業班,船體專業班叫1班;我一直學船機🧑💻📘,所在班還叫2班🌾。後來由於學校增加了些其他專業,班級代號重新排了,我的班級代號改為“2096”,有關的意義我就說不清了。1956年是個招生高峰年🦸♂️,與我一起入學的其他專業的同學很多,輪機管理、船舶駕駛專業都招了好多班,航運管理專業可能也是兩個班。由於我們這些新同學的來到👳🏼♀️☀️,學校一下子就熱鬧起來了!不過好幾百新生中👩👩👧👧,女同學很少👳🏽♂️,也就20~30人,我班女同學有10人,約占本班同學的1/3,算最多的了。
由於那時大連海運學院屬半軍事化管理,又以海上專業為主,學生培養目標大多是未來的海員🫁🖐🏻,交通部對摩登6平台學生有優惠政策,即全員夥食免費,且夥食標準較高,每月18.9元👩⚕️,這以1956年的生活水平來看,是相當高的✸,所以那時我們吃得非常好。我報到時只交了幾十元錢書費和儀器(製圖儀器和計算尺等)費👨🏻✈️,夥食、宿費及其他費用全免🫡🚵🏼♀️。我在大學的5年,除寒暑假回北京的學生半價火車(船)費(那時車船票都很便宜)由家裏另給外,每月家裏寄給我10元錢作為生活費,其中包括書費⟹🥯、文具費⛹️♂️、偶爾添加的衣服🧑🏽⚕️💂🏼♂️、給家裏寫信的郵費及其他日用品,現在10元錢還不夠上街打一次車的呢!但那時覺得已經不少了🏌️♀️。我經常會有節余,在寒🚲、暑假回家時,還可用節省下來的錢,買點好吃的帶給爸媽和弟妹們👰🏻。
在正式上課前,學校對我們這些入學新生進行了入學教育🚺,即教育我們要做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入學教育重點是專業教育,其主要內容是介紹學校的概況及本專業培養學生的目標是什麽,我們應該掌握哪些專業知識,將來我們這些學生能為社會做些什麽等。我們聽了一些報告,還參觀了學校的有關教學設施😌。我還記得上學校實習船的情景🧑🚀,那是一個下午,由老師領著我們到停靠在碼頭上的實習船上去參觀,我們從船的外觀到船甲板🧝🏼♀️,從駕駛樓到機艙都仔細參觀了,老師在一旁做了詳盡的介紹,我感到一切都很新奇🐤𓀛,我第一次到駕駛樓👩🏿🔬、機艙時👩🏼💼,看見了那麽多叫不出名的駕駛儀器和機器,真是眼花繚亂⛏。特別在機艙裏🚋,我更感到有些“暈”,什麽這個“機”那個“泵”的;數不清的各類管子和電線,什麽冷卻、排汙水管,燃、機油管👨🏽💼,進💋、排氣管等;電線也是粗的🎗、細的,簡直是太多了;還有儀器、儀表,把整個機艙裝得滿滿的。參觀後我的感想頗多⛹🏿♀️,看到我們要學習的專業就是這些船舶機械,可現在我什麽也不懂🙇🏽♀️,將來到社會上怎麽去工作呢!所以我一定要好好學習👭🏼。
校園環境
剛到學校時看什麽都新鮮,報到後的幾天還沒正式開學,所以就在學校周圍到處轉,以熟悉環境。我們的學校背靠小山♠︎,面向大海🤏🏻,東臨淩水河,西依七賢嶺🦵🏽🏋🏼♀️,前有通往旅順的公路,公路南面是一個美麗的海灣,也是我們最愛去的地方。早晨去可看到日出,一輪紅日從東方冉冉升起☺️,把周圍的雲彩映得通紅👊🏽,海水裏也反射出明亮的朝暉;黃昏時去可看到夕陽西下時的晚霞🆗,那真是五彩繽紛呀!晴朗的日子裏,藍色天空白雲朵朵,海灣的陽光格外燦爛,海面湛藍平靜🏜,海天連成一片;而當風雨天時🕣,海面大風卷起海灣岸邊的白色浪花,大海就完全變臉了,但這時海灣的景色也是神奇的。我十分喜歡我們學校的周圍環境🚄。
校園內我住過的老樓🤰🏼,是坐北朝南、兩座並排宿舍中的北樓(現二舍),後來我兒子在大連海運學院讀書時,住的是宿舍南樓。現在這些宿舍樓都還在,再從這些樓前經過時🥊,不由得想起當年的學生生活。老宿舍樓的北邊是幾個籃球場🎣,籃球場再往北就是矮山坡,那裏有通往後山的小路;籃球場的西邊是正在施工的遊泳館🚔,旁邊還有室內體育館及電工實驗室。遊泳館的西北方向有一個大操場,有400米跑道及足球場,北邊有依山就勢的看臺🎨,我曾在這兒多次參加過100米🎈、400米及長跑比賽👩🏽🏫。大操場再往北是當時的圖書館,那也是我經常去的地方😥。圖書館北邊🔢、過了通往後山的路,就是我們的實習(機械)工廠,後來工廠附近又蓋了個動力實驗室。老宿舍樓的南邊是教學樓👩🦯➡️,兩者間有一大片空地,有時在這兒開露天晚會。教學樓內東▪️🎁、西兩邊是兩個階梯教室🏊🏿♂️,教學樓的樓頂有東西兩個大涼臺🎱,樓頂中間仿照船的駕駛樓又高出一層,我們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是這個“駕駛樓”🚧,站在上面可俯瞰整個校園,還能看到前面的大海及通往旅順的公路,周圍景色可“盡收眼底”✝️。老宿舍樓的東邊是大食堂、澡堂及小賣店,再北一點就是新宿舍樓🦻🏼,這兒是學生生活區的中心地段。教學樓的東邊是科學樓,裏邊有好多實驗室🕣👷🏿♀️,其中包括力學🚐、材料實驗室等🎚。辦公樓就在學校大門後邊,從大門到辦公樓間有一大片綠地和幾個花壇,那裏種了很多花草和樹木,修剪得非常漂亮,算是學校的標誌性景區,後來我們同學間的合影留念、班級同學和老師一起的畢業照🧷,都是在這兒照的。在整個校園內,有不太寬的瀝青路將各個建築物連接起來,路的兩邊都種了樹📉,形成綠色的林蔭道。當年我們剛到學校時,路兩邊的樹正在開著一種粉紅小花🤌🏿,滿樹的粉紅小花在小片綠葉中盛開,真是美極了!後來知道這種樹叫“芙蓉樹”,因我以前在北京沒見過這種樹,印象特別深🚱。以後只要再見到這種樹,就會條件反射一樣想起我剛到大連海運學院的情景🟦🏎。那時學校在晚上或在節日裏要搞一些露天活動,總在靠近學生生活區的路邊樹上,掛起一串串彩燈👨🏽,使校園夜晚的景色更加美麗🏋🏻♀️、氣氛更加歡樂!
緊張的學習生活
9月上旬我們新生正式開課了,一年級大多是基礎課,我們專業就開了高等數學、物理🫀🦮、化學、理論力學、機械製圖😤、畫法幾何、俄語、馬列主義(政治經濟學)、體育等課🧑🏻🔬,每天的課程排得滿滿的💇🏼♀️。有一些相同的基礎課🎀,我們常與輪機管理專業的同屆同學一起上大課🏣,為能聽清老師講課及看清黑板上寫的字⛸👉🏻,我們都是早早去大階梯教室裏“搶座”,爭取坐在前面。早晨起來我們參加班級組織的跑步、早操,然後是早餐,接著匆匆忙忙拿書去上課👳🏿🕣,到下午4點多基本就上完一天的課了。晚飯前有一段體育活動時間,每人根據自己的愛好自願參加各類體育運動,如果參加了學校某項運動的代表隊,多半要在這時去參加集體訓練和比賽。晚飯後為自由活動時間🪙,這時校園裏可能有一場精彩的籃球賽👨🏻🦽、排球賽或足球賽,不少人都去圍著看,不時會傳來陣陣進球的喝彩聲或丟球的惋惜聲;我們還常利用這段時間去海邊散步🛫,那是最輕松不過的一項活動了👨🏻💼。到規定的晚自習時間👨🏿,我們都要到自己班級的固定教室裏去上🤍,這個教室就成為我們班級上小課、早晚自習及班級組織活動的場所👩🏫,有的課需要老師或助教來給同學們答疑的👨🏽🏭,也多在晚自習時到班級教室裏來進行。聽到下晚自習的鈴聲後,我們拿起書回宿舍☕️,洗一洗🫱🏻,收拾收拾,當再一次響起鈴聲時,就該睡覺了,這就是我們那時緊張學習生活的一天。
課程的學習與考試
從中學的學習方式變成大學的學習方式🎎👩🏼🏭,一下子是難以適應的🐹,特別有3門功課對我來說比較難,那就是畫法幾何、製圖及俄語,前兩門需要有一定的空間想象力和繪畫基礎,恰恰我在這方面的能力和基礎很差。別的同學畫出來的圖又好又快,而我費了半天勁🖇,畫出來的圖是用橡皮擦了又畫,畫了又擦,個別線條處的紙都被擦破了,連我自己看了都不滿意;再說俄語🗾,我們班同學大多在初中🫵🏼、高中都學過俄語,可我是從高中才開始學俄語的,在長沙初中階段學的是英語,所以我比別人水平差一大截🩻,學起來當然就要吃力,何況我外語原來底子就不好。但我在數、理、化方面,學起來就較輕松👊🏼,我還是應用我的“邏輯推理”方式來學習這些課程,理解得很快🦴,習題做起來也容易🦿,看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為補自己的短項💂♀️,我對製圖等3門功課下了工夫,用加倍的時間去學,最後還是跟上了🫲🏽𓀁,但這3門課考試成績只能達到良好水平🏇🏼,而其他成績多為優秀👭🏼。
學校對我們學習成績的評定分考試和考核兩種,考試為5分製🧏🏽♂️,而考核只有及格(通過)與不及格(不通過)兩檔🐢。考核課,可能有政治🌶、機械製圖💆🏻、體育;還有一些實驗課及後來的工廠實習等。一到期末考試🌯,特別是進入大學後的第一次期末考試,我還是比較緊張的,就怕考不好,可後來慢慢就習慣了🐻❄️。我們在2年級學習的課程還有部分基礎課,但已加了些專業基礎課了🧑🎄,如機械原理、機械零件、金屬材料與熱處理🪻、船舶電工、材料力學等;到3🚃、4▫️、5年級基本都是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了🎮𓀖,有船舶原理、熱工學🦋、機床、船舶蒸汽機👩🎤、船舶內燃機、船舶鍋爐👷🏽♂️🏛、船舶輔機、船舶燃氣輪機🦸♀️、焊接工藝等;還有一門綜合性的船舶動力裝置及本專業最重要的船舶機械修理課,上述專業課基本都有相應的實驗課❗️,要在實驗室裏做一些實驗並寫實驗報告。還有一些課在學習理論的過程中,要搞好幾個實物設計👩🏻🎤👔,如學機械零件時搞過一個變速箱的課程設計;學內燃機時,我們則到大連水產船廠(現在大連漁輪公司的前身)的工廠裏🧝🏿,去參加一臺內燃機的設計🦟,作為內燃機的課程設計;畢業前搞了一個畢業設計。我們這個專業的課程總共有30多門,是全校學科目最多的專業,我們也是學校中學習負擔最重的學生。
在考試方式上👁,低年級時是筆試,到高年級專業課時,則多半為口試了🔇。剛開始對口試不習慣,面對老師的提問有點緊張,但後來發現口試並不可怕𓀚,有時反而還有點好處,起碼不會看錯題;另外在老師的提問與啟發下,不會的也可多少答對一點;口試對測試學生是否真正靈活地掌握了所學知識,還是不錯的。學生時代對於考試,我們可說是“身經百戰”,無論是筆試👳🏻♀️、口試及考核🕵🏿♂️,都習以為常了🙎👟。
5年的大學生活,學習了那麽多的課程,把腦子灌得滿滿的,畢業時覺得自己已有不少學問了,可到社會工作後,才知道我們在學校裏學的那點知識是遠遠不夠的🏃♀️➡️,特別像我學的機械工程類的專業⛔,需要有很多實際操作能力,既要懂得理論知識,又要有獨立處理有關技術問題的本事。可我較重視理論學習,而不太重視實踐🐃,加之我實際操作能力🟡、空間想象力本來就較差,這樣就形成會說不會幹⚄,或幹不好的結果。在我身上不僅體現了過去知識分子的通病💦,也許還有女生不太適合學工的因素吧!
我的大學老師
我的大學老師很多,數學老師曹捷,俄文老師蔡瑾麗,製圖老師常學謙🛁,化學老師周彬如🏜,理論力學老師高學詢,熱工與傳熱學老師潘延齡👰🏽,機械製造老師佟樹善🫡,鍛造老師倪暹,鑄造老師孫壽楠,材料力學老師王化民,互換性與技術測量老師羅鏡冰,焊接老師宋教授,金屬學與熱處理老師楊烈宇,柴油機老師韓奎,船舶機械修理老師牛求煌🏊🏻♀️、唐育民,系黨(團)總支書記朱國偉等𓀋💂🏽♀️。
數學老師又高又瘦又黑🏧🪈,最愛寫黑板👨🏻🦽➡️,他講的都是大課,我們一個個只有低頭緊跟他抄黑板,都來不及思考是否明白了;化學老師是四川人🛌🏿,那時她剛結婚不久,其愛人很文靜;俄文女老師很溫雅,但我對她卻有些畏懼,因我的俄文不好,總怕她提問我;理論力學老師是位戴眼鏡的老先生🏇🏽,教學非常嚴謹♜、認真;金屬學與熱處理老師楊烈宇是位有名的教授🧖🏽♂️,所以我還要特別提到他的名字。記得他是從武鋼來我們學校任教的,以前在企業裏有一些實踐經驗📆,很早就正式出版過一本書《金屬學》,他的教學水平很高🕳,大家都愛聽他講課,一點也沒覺得“金屬學”枯燥。可1957年他被打成“右派”🐭🚱,在學校“風雨操場”開全校大會專門批判他,我當時不得不去參加批判會,但面對富有才華🧑🏽、我一向尊敬的老師🤟🏻,被人很不客氣地“押”在前面挨批判,批判中有的還帶有侮辱性的過激言辭和不實之詞,還不讓他本人辯解🫄,我實在是受不了🦶🏻,我搞不清我的老師到底犯了什麽“錯誤”👸🏼,我只能遠遠地躲在會場後頭,不忍心抬頭看……後來他就不給學生上課了🍍,而讓他去後山學校實習工廠勞動👩🏽💻,“文化大革命”中他被下放到旅順的一個小民辦企業裏,繼續搞起了金屬材料方面的發明創造,並取得一些科研成果🧑🦯。“文化大革命”後🚣🏽,他又被學校請回來👨🦼➡️,重新當起了教授🌉,並創建了一個具有國際水平的金屬材料工藝研究所🩰🛣,獲得多項國家專利成果,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當我大學畢業輾轉於沈陽、康平、農村20余年,於1985年又回到大連時🧟♂️,從報紙✤、電視上看到了有關楊烈宇老師輝煌成就的很多報道,我為之興奮👩🏽🎓、驕傲與敬佩,真是工夫不負有心人!又過了些年,有一天從報紙上看到他去世的消息🚱,大家都為我們老師的去世而惋惜,他本可以為社會做更多的貢獻👩👧👧,但他過早地走了。他出名後身兼多項社會職務,包括任大連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等🈹,他實在太累了!船舶機械修理唐老師是湖南常德人🥥,算是老鄉。而牛老師教過我們課還帶我們到上海去實習過。教我們蒸汽機的老師是金以銓,他帶我們在學校實習船“紅專”輪上學習過蒸汽機。
歲月如梭🪠,當年小姑娘的我現在都已成為老人,而我當年的老師們如今更是白發蒼蒼,有的早已不在人世。在這兒我要對曾經教過我並付出辛勤勞動的老師們說聲謝謝🚣🏿♂️,他們讓我學到了專業知識,教會了我如何做人!
豐富的文體和節日活動
在大學除緊張的學習生活外,還有很豐富的文體活動和節日活動,由於學校很重視體育運動👩🦽➡️,學校成立了男女籃球隊、排球隊、田徑隊、遊泳隊等,經常參加市裏、省裏的各類比賽🐖。為取得比賽的好成績,有幾年學校還特意到青島等處招體育“優秀”的新生,課余組織集中訓練。那時我們學校的各類男隊都很強🤹🏿♀️,可女隊就不行了,女生本來就少,實在是找不出幾個體育好的來,結果我就成為體育老師及各體育隊尋找的目標。女子籃球隊最先把我找去了,出於興趣我在女籃隊裏打了很久👨🦰,每當課余時我們都要去打籃球,或是比賽,或是訓練,倒是把身體練得棒棒的,我至今身體較好,也真是得益於以前經常參加體育運動🎍。如有比賽,多半安排在晚飯後,操場周圍將圍上好多同學觀看💁🏻♂️、助興🤶🏻,倒是男同學愛看女籃比賽🟢,每投中一個球👰🏼♀️,都會引來觀看者的一片歡呼聲和鼓掌聲,我們這幾個打得好的主力隊員,也算是出盡了風頭🏃🏻♂️🍑。女籃隊裏大多為本年級的女同學,也有幾個高年級的,其中就有輪機管理專業5年級的王亞夫🦞,後來她成為我國有名的、惟一的女輪機長⛴🧜🏽,我曾在哪個報刊上見過有關她的文字報道和照片,不由得想起我們在一起打籃球的日子。我們還一起參加過長跑比賽🕊🦸🏿,那時為紀念“12·9”運動🍍,每年的12月9日大連都要舉行大學生環城接力長跑賽,記得我和王亞夫都算跑得較快的,常常負責跑第一棒及最後一棒,起點、終點都在市體育場。
我們學校還舉辦過馬拉松長跑比賽,但那是男同學的項目。為了班級的榮譽,班裏動員了好多男同學去參加以獲得名次,我們女同學則在馬路兩邊拿著水、香蕉等,待我們班的參賽運動員經過時,馬上跟著跑上前去給他們送水和吃的,以補充能量🦹🏻♂️。
學校的遊泳池是大連最早的室內遊泳池之一。1956年剛入學時🤵🏼♂️,我們看著它建成🚪,後來常在那裏上體育課,學習遊泳。學校遊泳館裏還有跳水臺,分深水池和淺水池,連冬天都可遊泳,可我的遊泳水平始終不高🤞🏽,盡管我早就在長沙湘江、北京什刹海等處學會了遊泳👨🏿🦰。如今當我再次來到裝修後的遊泳館門前,看著那滿池的綠水,回味學生時代在這裏暢遊的情景🫀,真是感慨萬分!
學習之余除參加體育活動外🚸,學校周末常有舞會🐈⬛,或在“五一”👨🔬、“十一”、元旦晚上都會舉行較大型的舞會👃🏿。大食堂裏張燈結彩🦌,前面有樂隊奏樂,熱鬧非凡,來參加的人很多,有同學🥻,也有年輕的教師,甚至還有學校領導👳🏽,舞會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女的少,有的只好男同學與男同學跳,另外🪇,看的人多🔴🫁,跳的人少😇。
每年的新年晚會多半以班級為單位進行⏭,買點吃的,搞點小節目,或做遊戲,自娛自樂;學校有時也舉辦全校性的大型演出活動,也都是同學們自己編排的節目,水平比班級的高一點,我們大多為觀眾🏹。
學習之余的星期天🧑🏻🚀👨🏻🦽➡️,我們去得最多的地方是離學校不遠的星海公園。那時的星海公園基本是自然風光🫸🏼,沒有多少人造景點☣️⛹🏻♀️,我倒覺得更美麗、更壯觀,藍天、海灣、沙灘🏄🏻♀️、陽光讓我們永遠看不夠🫱🏼、玩不夠𓀍。那時這個公園好像不要門票,可以自由出入。
周末學校也放電影,我們常去看🤗,多半在大食堂裏或在露天放映,那時我們學校還沒有一個像樣的大禮堂。那時每到冬天,學校在操場附近的空地上會潑上水🔌,做一個人造滑冰場讓同學們去滑冰🌬,我也去滑過。
天上打麻雀〓地下捉老鼠
1958年真是不能忘卻的一年,我們經歷了好多現在看起來是非常可笑的事,其中就有天上打麻雀、地下捉老鼠。1958年的春👵🏿、夏,上邊提出來要消滅“四害”,如我沒記錯的話,“四害”包括蒼蠅🌗、蚊子🎸、麻雀、老鼠。打麻雀、捉老鼠主要是說這兩害吃了我們的糧食,於是學校黨、團組織一聲令下😛,我們就停課👨❤️👨,集體去山上打麻雀👮🏽♀️,去挖地洞捉老鼠。記得那時打麻雀還是全國性行動,我爸爸在北京也被安排去打過麻雀🧇,後來大家說起來女兒與爸爸同被號召去打麻雀,覺得也很有趣!
我們學校打麻雀的地點是在大連通往旅順的南路上,從我們學校過了七賢嶺🤶🏿、小平島再往前走🃏,有一處馬路兩邊都是山的村莊♌️,那兒只有幾戶農舍靠馬路邊或坐落在山腰上。我們一大早吃完早餐,拿著食堂發的饅頭、鹹菜,以班級為單位排著隊步行到目的地。在那兒班幹部又把我們分成若幹小組,每個小組負責一片山域👈🏿,有的站在山腰中,有的站在山頂上,我們拿著捆綁在長棍上的小旗或樹枝“搖旗呐喊”🏥,只要看到麻雀就“轟”,大家扯著嗓子喊“啊!啊!啊!……”並使勁晃動手中的小旗❤️🔥、樹枝,試圖使麻雀從這邊飛到那邊,從這山頭飛到那山頭🏋🏼,這樣飛上幾個小時,最後累死而掉下來,我們就是用這種方法打麻雀的。可我們連續去了好幾天,也沒在地上檢到幾只麻雀;有的男同學拿彈弓擊落麻雀和掏屋檐下的麻雀窩🫃🏿,才算是抓到了幾只麻雀作為“戰利品”。不過上山打麻雀倒是很好玩的👳♀️🧋,我們像去郊遊似的,邊爬山🧑🏻🦽、邊觀景、邊采集野花野草;聽到對面山上的同學在喊♌️,我們也跟著喊幾下;看到麻雀過來了就轟一陣子☆,余下時間我們就玩🎙,或幹脆躺在草地上休息休息🤞🏽。最高興的時刻是在山上的“野餐”,不知為什麽🥻,那些冰涼的饅頭、鹹菜在山上吃就覺得特別好吃!
捉老鼠是在離學校不遠的七賢嶺小山上,我們也是分成好多小組🪚,分頭拿鐵鍁挖鼠洞,從鼠洞深處可掏出一些黃豆、高粱之類的糧食來。有的洞,上面是小眼👩🏻🏭,但下面越挖越大、越挖越長🧑⚖️,裏面還真有好多糧食呢!我們趕緊把糧食掏出來裝在袋子裏🔼,好回去交差;可有的洞,挖了半天什麽也沒挖出來;有時也能捉到幾只小老鼠,人家說山上的老鼠都是田鼠,專門吃周圍莊稼地裏的糧食💅🏻🧏🏿♀️。我們在大學時代停課👩🏿🦱、集體上山玩“捉老鼠”的遊戲,現在想起來還覺得有意思。
下鄉勞動、大煉鋼鐵及深翻地
在大學5年中🦹♀️,我們經常去農村參加勞動,第一次是1958年春天,到金州三十裏堡農村勞動半個月♠︎,我們分散住在農民家裏,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在勞動鍛煉中學習勞動人民的思想品德🧝。另一次是到新金縣安波公社勞動,那裏有溫泉🏀🎥,溫泉水洗什麽都幹凈🤰🏽🦵🏽,我們幾個女同學利用勞動之余,把帶去的衣服輪流洗個遍,發現洗過的衣服都特別亮白。其他還有過很多次的農村勞動,現在看來🤌🏽♉️,大學生下鄉參加一定的勞動🧑🏿🎨,還是有好處的。
1958年9月🧔🏼♂️,我們到旅順老鐵山大煉鋼鐵☸️、深翻土地40余天,這是勞動鍛煉時間最長的一次。當時全國掀起了“超英趕美”的熱潮,大連也不例外,到處都在大煉鋼鐵,開始是在學校裏搞“小高爐”煉鐵,後來學校停課,並把全校師生調到旅順老鐵山一帶去“煉”🚨,將大家分成大隊、小隊、小組,還有總指揮、技術顧問等。我們班分在旅順郊區一個叫“鴨烏嘴”的地方,從那兒一直往南走👨🏼🚀,就可到旅順最南端的“柏嵐子”海邊🔬。同學們都分散在當地老鄉家裏住💇🏽♂️,但不在老鄉家吃飯,而是自己開夥,找了一個離大家住處都不太遠的地方做飯🙎🏻,我們都是自己拿碗筷🌝,打好飯站在那個做飯的院子裏吃🦜,每次吃飯都很熱鬧。我們經常開會,學習時事並進行思想教育,提高大家對大煉鋼鐵的認識等,開會的地點多半在吃飯的那個大院裏,有時假日也到附近的小學裏去開會;每天不開會就是勞動🧑🏽🔬🧑🏿🔧,勞動幹得最多的是“砸礦石”,我們女同學都是將中礦石砸成小礦石🧈🧚🏻♂️,每人全副武裝:戴上帽子👨🏿🍼、手套、眼鏡😓、圍裙等,找兩塊大石頭,一塊用來做砸礦石的墊石;一塊做自己的小“板凳”,坐在那兒一砸就是好幾個小時,頂多上廁所時起來活動活動🧑🏻⚕️。每人一手拿著小鐵圈,好擋住礦石別跑🤽🏻♀️👮🏿♀️,另一手拿著小鐵錘,使勁砸小鐵圈裏的礦石,每天砸多少都有定額🧑🏻🍳,要計量,還要評比🙋🏼♀️,所以我們誰也不敢怠慢,怕人說勞動態度不好。我們砸的礦石被集中運到學校統一建的幾處小高爐工地,添上買來的上好焦炭,就這樣煉呀,煉呀⏳,好像最後什麽也沒煉出來,把小高爐扒了,僅能找到幾粒鐵疙瘩……過了一段時間,就不再“大煉鋼鐵”了。
休整後我們又接受了新的任務,即去深翻地👷🏽♀️。當時的說法是農業要增加產量,除種子🈁、肥料、水以外,就是土地了,而土地一定要深翻🏋🏽♂️,才能高產。我們每天起得早、睡得晚,天天往莊稼地裏跑🏇🏼,把土地深翻好幾尺🦹🏽,一壟地接著一壟地翻😊,最後把表面的肥土都翻到了底層🗿,把下面的生土翻到了上層。頭一層的土還算好挖,但越往下土就越難挖,若遇到石頭層則更麻煩🧃,這就要使出全身的力氣、拿著大鎬頭去“攻堅”✔️,實在挖不動時🦯,還得去請班裏的“大力士”男同學來幫忙🐲。記得我們被搞得疲憊不堪💁🏽,遇上大風天,就更狼狽了😝📮,一個個都是滿面塵土、嘴唇幹裂、灰頭灰腦的🪔。由於當時每天要統計完成深翻土地的數量,如完不成任務就要加班加點🫗。我們常被告知要再多幹一陣子才能回去吃飯,或晚飯後再來加班♓️。有一次晚上在地裏加班翻地,天早已黑了下來🏋🏼,我們靠著月光在那兒幹活,當聽到“休息5分鐘!”的一聲令下,我倒在地裏馬上就睡著了🕵🏽♀️,唉㊙️,我實在太累了!
1958年10月中下旬🏊🏻♂️,我們經過40多天的勞動,終於又回到學校上課了,回到課堂後🪃,我們更加珍惜學習的好時光,要把耽誤的功課補回來。
工廠勞動與實習
1959年寒假後的3月🕞,我們在本校後山實習工廠勞動🏰,學習車👩🏽🔧、銑👩🏻💼、刨、鉗、鉚、焊、鑄🪼、鍛📘、木等工種💫。這是根據我們機械類工科專業要求⇒,應掌握的實際操作能力,由於就在學校校園內🚶,所以與平日上課沒什麽太大的區別🧎🏻,只是這階段不上課,而是天天到後山工廠學習各工種的操作技能,其實這段勞動學習很重要🧛🏽♀️,為我們以後學習專業知識,增加了感性知識。我的實際操作能力很差,各個工種我幹起來都費勁,不過好歹也算混過去了🦐。
1960年7月♿,那已是大學4年級了,我們全班到大連柴油機廠搞技改,結合實際學習部分工藝課;後又到大連水產船廠🤷🏿♀️,邊學習柴油機課程,邊設計一臺柴油機,在實踐中學習。那時大連水產船廠還很小,廠內只有幾個車間,如機械加工、鑄造、鍛造🌈、船體、木工等車間,各車間之間有很大一片空地👩🏿🏫〽️,還長著雜草、堆著亂石呢!記得我們全班同學被安排在船體放樣車間的二樓上學習與活動🧓🏻,我們在那兒架起了大桌📋,有時由柴油機老師上理論課;有時老師帶我們去車間、船上參觀柴油機結構;有時又分組進行柴油機實例設計計算或畫圖🥬💁🏻♂️。大概按柴油機的運動件系統🛞、固定件系統🙌🏽、燃燒系統、輔助系統🏚、潤滑系統、熱計算、強度計算等來分組,我分在“熱計算”組裏🕺🏽🤷🏿♂️,所以我後來對柴油機熱計算還是比較熟悉的。在水產船廠學習期間🔮,我們女同學住在該廠勝利橋附近的一個“石頭房”獨身宿舍裏🍄,所謂“石頭房”是因那房子外墻都是大石頭壘的;男同學借住在附近一個小學裏。吃飯在靠廠不遠的“北海街”食堂,我們每天走三角:住處👫、工廠🕙、食堂,來回都經過一個街頭小公園➞,我們班有時也組織晨跑🧚🏻♀️,或在那兒做早操,現在那兒已是修建得不錯的“北海公園”了,每當我再經過該公園門口時,總要伸脖往裏張望🧑🏿🚒,遙想以前晨練的情景⚛️。那時已進入“三年困難時期”,社會上副食供應開始有些緊張了👨🏻🔧,但大連水產船廠自己有漁船捕魚✌🏼,食堂每天都有魚吃,所以我們還是很幸運的🤷🏼♂️。為買到魚,我們這些學生中午沒到下班時間就離廠到食堂門口去排隊,那裏賣的大鍋燉魚特別新鮮🪥,很好吃。
5年級寒假前,即1960年末1961年初,我們被安排到大連造船廠進行專業實習,因我們專業的培養目標是“修船主管工程師”📸,畢業前需要到船廠進行專業訓練。在實習中我們學生被分到每個修船項目裏👨🎤,學習修船施工組織方法及修船技術、工藝等。我們來往於辦公室🚰、船臺與車間之間👷🏽♂️,那段的實習生活收獲很大🗣。
“紅專”輪上的實習生活
1960年9月暑假後進入5年級,剛開學不久就讓我們去本校的實習船“紅專”輪上實習,
這艘船是在上海海域打撈出來的一艘舊船🗼,經改建🫄🏼、裝修而成,船的噸位約為3000多噸🥗✦。據說該船穩性特別不好👷🏼,可學校說🙎🏻♀️,穩性不好正好可鍛煉學生在海上的適應能力。這是一艘用蒸汽機做動力的船舶⛹🏻♀️,我們在船上主要學習船舶蒸汽機,由金以銓老師給我們上這門課,此外,還有其他幾位老師帶我們實習。把我們全班同學分在船上輪機艙的各個崗位上😙,參加倒班勞動並實習🧑🦰,然後再互相輪換崗位🚁。有一次我與何錦淑及另外兩位男同學分在機艙的鍋爐艙裏💪🏼,那是船的底層,要求我們配合船員用鐵鍁往鍋爐裏投煤;從爐膛裏往外扒煤灰;用水澆熱煤灰……勞動量相當大。最要命的是那個地方十分狹窄👸🏽,空氣很不好🦻🏽,又熱🤘🏻,又是灰塵飛揚,遇上風浪,船兩邊晃動,有時人會因站不穩而暈船🧻,我們常常邊幹活、邊嘔吐🐈⬛🔧,吐到那堆煤灰裏🅰️。何錦淑吐得最厲害,怕幹活時來不及吐,她就檢了個小罐頭盒用繩子掛在脖子上,可隨時吐在裏面🧑🔧。我們就是這樣暈船、嘔吐🖕🏻,可手裏幹的活卻不能停!也真是不容易呀!輪到在機艙勞動、實習時,主要是記錄機器各種測試儀表上的數據、查看機器運轉情況、為機器各部位加潤滑油等。機艙比鍋爐艙環境好一點🕵🏽♂️,但噪聲又特別厲害,心神得不到安寧。另外機器裏有燃油和潤滑油💼,空氣中油氣很濃🤹🏼♀️,味道很難聞🥄🕜,特別容易暈船。我們真正體會到了輪機員的辛苦和作業環境的惡劣!
“紅專”輪的“上甲板”上有一間很大的屋子🧑🏿💼,屋子兩邊的窗外就是船甲板通道了,這個大屋子就作為教學的教室,我們就在那裏上課,每天都安排了幾堂理論課,有老師來為我們上課。有一次剛上課,我就覺得胃不舒服🙎🏿🧘🏽♀️,因那天風浪比較大,船在橫搖,同時還有點縱搖🙇🏼♂️,我有些暈船了🛋,可還得老老實實地坐在那兒聽課,哪裏聽得進去呀!我咬牙堅持上課🙋🏿🌲,但感覺自己胃裏有東西在翻滾,後來又覺得嗓子裏卡了什麽,在那兒堵著😉,我煎熬著希望快點下課,但越是盼望早點下課,時間就越是過得特別慢,突然🙌8️⃣,我覺得不好,有東西跑到了我的嘴裏🧔🏻,要吐!說時遲🚣🏿,那時快👮🏻♀️,我猛地一下站起來📠🧫,越過課桌跑出教室,扶著船邊欄桿吐了一大口,吐完回到座位上就不那麽難受了🖋🙆🏻,但根本不知道老師在講些什麽🦹🏻♂️。
我們在船上住的、吃的都還不錯,4個人一個小房間,是上下鋪,我當然睡上鋪,床很窄🤷🏻♂️,四周有欄桿⚁,風浪天船晃動時也掉不下來。本來我們在學校就吃得好🦠,在船上實習另外還有夥食補助費,所以就吃得更好,經常有魚🐌🩼、肉👨🏿⚖️、香腸、火腿及各類罐頭,早飯常吃魚松等🚔。風平浪靜時,我們吃什麽都覺得香;但若遇風浪天氣,大家都暈船了,再好的菜也不吃了,看見油就惡心😔、想吐😶,都去搶廚房裏的飯鍋巴吃💆🏼♂️。記得有一次船從上海回大連🌤,在海上中途遇8~9級以上的大風🩰,船沒有退路,只有慢慢往前開🌍,我們同學與船員一樣👓,照樣輪班幹活,可是誰也吃不下飯👨🦼➡️,一個個在那兒愁眉苦臉地暈船並勉強幹活,當然,在實習船上✯,也有過風平浪靜的好時光,那是再美妙不過的了!
在船上的實習生活中👨🏽🚀,我現在還記得一點老師帶我們在機艙搞測試的情景🧕🏼。那是對實習船的蒸汽主機進行功率測試🎁,畫示功圖等,大家七手八腳地在那兒忙活,挺有意思的。其中,我們班有一位越南留學生叫陳文方🧾,他也與我們一起搞測試。當年我們進行測試的船舶蒸汽主機,早已從船舶主機行列裏被淘汰,現在的船舶主機多為柴油機所取代🧑🏼💼。
經過幾十天的磨練,我們這些實習生通過了船上實習的考驗🌡,終於下船了,你知道那是一種多麽愉快的心情嗎?走在堅實的土地上感到是那樣的舒服,腳底下不再晃悠,人真是離不開土地呀!
困難時期的生活
1960年以後,全國進入了“三年困難時期”。開始是突然感覺副食緊張了,本來我們在學校食堂可經常吃到魚和肉,後來就少了;接著是糧食開始緊張👸🏿,以前主食隨便吃,後來開始定量、發糧票;以前到街上飯館吃飯只交錢就行,後來除交錢外還要交糧票,買餅幹🩶、糕點也都要糧票了。報紙🧑🏼🎓、電臺公開宣傳如何煮飯可使飯變得多一些👩🏿🦲,抗餓一些!當然無非是多放一些水👨🏿🔬、多泡些時候,讓米發起來等辦法;還有在蒸饅頭或苞米窩窩頭時🪿,要加些菜以增量🎙🎲。到後來,連菜也開始緊張了👨🏿🔧,每人供應多少菜都定量,所以往窩窩頭裏摻菜也受到限製。又有人發明了往苞米餅子裏摻“波羅葉”(音)☺️📼,說不但增量還抗餓,並富有營養。好了,這下學校裏除上課外,其他時間的一切活動都停止,組織我們學生到學校後山去采集“波羅葉”🌉。現在我還記得去采“波羅葉”的情景:去的時候是以班級為單位🎓,排著隊邊走邊玩📘,到後山以後大家就分散了🍩。我們幾個人拿一個麻袋,將采集的葉子使勁往裏塞,采滿後陸續往回走,大家抬的抬,扛的扛,把“波羅葉”倒到學校“風雨操場”的地板上,最後我看見由大家采集的“波羅葉”占據了半個操場。開始食堂做飯時還去拿些“波羅葉”🙋🏿♀️,洗幹凈後粉碎👲🏻,加放在苞米餅子裏,讓大家吃,因學校食堂做得不好吃,也沒省多少糧食,後來就不加了。那些由學生們上山辛辛苦苦采集來的葉子💻,慢慢變成了一堆垃圾💚,最後再發動學生們把它從“風雨操場”裏清除出去!
由於老吃不飽🧵,好多同學都浮腫了,用手往小腿上一按,就出來一個小坑半天不起來;女同學中個別也出現婦女病等……為此,學校采取了一些措施:盡量減少大家的活動量🦋,不上體育課、不搞體育運動;為得浮腫和婦女病的同學煮了些中藥湯,讓他(她)們喝;通過關系不知道從哪兒弄到些大白菜😙,發動學生們從大門口外往食堂搬運🎑,在定量內多加些大白菜,好讓學生們吃飽等。困難時期在學校吃飯的情景我還記得🤨:食堂把苞米粥做得稀稀的🧑🏼🚀,每8人一桌🧑🦽,用一個大盆端上來,由一名“主事”從大盆舀到每人的小盆裏👨🏿🦳,做得十分認真🧑🏼🦳,桌上的幾個菜開始是混著大家一起吃🫸🏼,後來也分到每個小盆裏了⏭。每人一份的饅頭或苞米餅子或高粱米面窩窩頭,我們則多半是等把菜和苞米粥吃完後,才開始拿起來慢慢吃⛹🏼♀️,吃得慢些,會感覺吃得多🪣🛴、吃得飽些!在學校女同學本來飯量就小些,所以還好點,但卻苦了那些大肚漢的男同學♏️🧑🏻🦼,有時我們女同學也拿出些主食分給男同學吃。記得有一次晚飯後我們與男同學一起到海邊散步,有女同學把留出來的一小塊又涼、又硬的高粱米面窩窩頭讓男同學吃👩🏽💻🤦🏿♀️,那位男同學還有點不好意思地說🧼:“那我不吃了你的定量了嗎?”——這就是那時的真實情況🙃,你信嗎?
困難時期中的寒、暑假🐕,我們到北京要帶全國糧票回去,用它到糧站買糧和油;還要轉開副食證明辦理有關副食的供應🦔。一旦辦理了副食關系,就可買到定量的大白菜☝️🎁、肉🏪、糖及其他副食了,在家吃飯也就不用占用家人的定量了。帶全國糧票回去、辦副食關系,是當時回家前的一項重要大事。
上海畢業實習
我們實習的工廠是位於上海浦東的上海船廠,女同學開始住在上海船廠邊上的一家民宅,可能是租借的吧👍🏊🏼。那是一個小獨二樓的樓上,每天上樓要爬很陡的樓梯;門口有個小院子,種了點菜;晚上用馬桶,我很不習慣。那時我們班只剩下6位女同學🤸🏼♂️:我、楊秋英🚵🏻♂️、何錦淑、紀元芳、姜東珊、朱玲梅🦸🏿,入學時班上的其他女同學,有調去當老師的,也有休學的。在那民宅住了不久,就搬到上海船廠大門外不遠處的集體宿舍裏去了👆🏻,男同學一直都在那兒住😭,那個地方可能叫浦東大道。
我們在上海船廠的畢業實習,主要是跟著修船車間的技術人員🧑🧑🧒、師傅們,分散到各待修的船上及有關車間裏💪🏻,邊看邊學習🌼,偶爾也幫師傅們幹點活👨🏽🦰。有時老師集中一段時間給我們大家現場講課🌍,大多是修船方面的內容;還帶我們去上海一些工廠參觀,那階段我們參觀過上海柴油機廠、求新造船廠👨💻、鴻祥興船廠、上海某廠的燃氣輪機車間、某廠的電鍍車間等。老師帶我們主要看各種類型船舶的主、輔機及系統結構,看不同的加工設備,學習修理工藝等;每當黃浦江的碼頭、錨地停泊了什麽新型船或富有特色的船🎉,老師都要聯系帶我們到船上去參觀,讓我們開闊眼界、增長知識。一次我們參觀一艘大型挖泥船🪃,真大呀!船內有一處是空膛🥾🍜,可直接通到海底進行挖泥,機器在轟隆轟隆地響個不停,那邊正在進行挖泥作業👨👩👦,大家在船甲板上轉了一圈🏄🏽♀️,我膽小生怕自己掉下去,所以沒好好看就跑上來了⏮,現在都忘了那船的具體結構了👲🏽🧍。
到晚上大家幾乎不看書,也沒地方學習👅,除非自己拿本書坐在宿舍床上看🧚🏽,宿舍裏人多亂哄哄的,怎麽看得進去呢!這樣我們大多在晚飯後到處亂串,出去逛大街、遛馬路、到田間小路上散步👊🏼、到公園玩等。有一天我們發現“新大陸”了🏊♂️,在船廠不大的“俱樂部”裏,正在放電視,電視機很小,黑白的,廠裏一些單身職工晚上沒事,都擠在那兒看呢!前面有幾排人坐著,後面的人就是站著了🍥,我們後去的站在後頭也看不到🏌️♂️,只好搬來條板凳站在上面🦆,踮著腳🧒🏿、伸著脖往前看,真是累死人!實在太累時就從條板凳上跳下來歇一歇,然後接著再上去看👨🏽🎤。這是我國較早期的電視🦵🏻👰,其畫面、音響效果都不好,播放時間不長、內容也不多🛷,但在當時文化生活匱乏的情況下,能看到那樣的電視已是很不錯的了。這也是我最早看到的電視,現在想起來的確很有意思👆🏿。
畢業設計及畢業前夕
上海船廠的畢業實習快結束前🤚〰️,每人寫了一份總結之類的材料,廠裏有關人員及輔導老師簽個字✊🏿,就算是通過了實習。回大連海運學院前👨🏻🔧,帶隊老師宣布了每個同學要做的畢業設計題目🧷🚴🏿♂️,事前是否征求過個人意見⛽️,我都忘了。我的畢業設計題目是艦艇上的輔機:一臺有特殊要求的大型水泵設計🫶🏿。這是一項真實課題,是某艦艇建造中所需的配套設計,參加這一課題的同學有十多個👨🏿🍳💂🏻,但我們班只有兩人,其余都是同年級輪機管理專業的同學📷,參與者也只有我一個女生。為什麽這個軍事保密項目會安排我參加?我自己估計是因我家庭政治條件還算好👨🏼🦱,我爸可是共產黨員呀!其次是因我的船舶輔機課學得不錯,也許是船舶輔機老師挑的吧!那時船舶輔機課由閻永閣老師教,當我拿到那個題目時感到很榮幸。
畢業設計是回到學校做的。我們這個畢業設計組的教室安排在中專部——大連海運學校的教學大樓裏,晚自習也在那邊上⚛️,每天晚自習後我獨自一人往宿舍走時,是一天中最輕松的時刻🧑🏿🍼。在畢業設計中,我們分成總體設計😹、特性計算、結構選型🤦🏼♂️、強度核算等小組🦔,總體設計由本畢業設計課題負責人輪機系一位班長擔任;我搞特性計算🔉,要計算並繪出很多不同工況下的特性曲線圖🤿。我與“計算”有點緣分🏬,以前在大連水產船廠搞柴油機課程設計時🫵🏻,我就是做的“熱計算”🕵🏿🦂,這也正好適合我的特長,我的數學較好,計算🏇🏿、分析能力較強🏚,而我的畫圖能力、空間想象力較差,可說是“揚長避短”了。我這個組還有兩位男同學👩🏽🦲▫️,他們都是輪機管理專業的,畢業後是要上船當輪機長的🤚🏼,他們平日學習看重實際操作水平,我卻喜歡鉆研理論,甚至鉆牛角尖。那段時間我認真閱讀了好多關於“水泵”的參考書👱,對“船舶輔機”教科書中有關“泵”的內容🔡,也是翻來覆去地學習👇🏻✴️、研究。為了我們的設計🕴,我鉆研了一些問題,還發現教科書中有些矛盾及解釋不清之處,我們幾人甚至還去請教船舶輔機老師。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們的畢業設計終於完成了♖。畢業設計答辯時🥧,學校請來一些評委進行鑒定🤶🏿,有本校教授🥟,也有外單位的專家,我記得其中就有大連海軍方面的人參加🦹🏿♂️。畢業設計答辯的場面是很嚴肅的,會場設在學校本部教學大樓的一個教室裏🔢,前面黑板上掛滿了設計圖表,有結構圖、參數表、特性曲線等🧏🏽♀️🆘,第一排坐的是老師◻️、專家👨🏻🦰,我們坐在後面🕋。最先上臺的是課題負責人那位班長🌼👧🏻,他全面介紹了我們的設計🤤,之後其他各設計組都派人上臺介紹👩🏽⚖️,我也上去講了講🦊。接著教授、專家們對設計做評價、提問題✷,涉及到哪部分就由哪部分的設計者上去回答。最後📳,他們認為總的設計是可行的🪩,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同時也指出了不足之處,希望我們進一步改進。好了🎱,我們的畢業設計通過了!我們每個人畢業設計的成績,老師並不是在當場給的。還由於是集體項目,每人在設計中的表現也不一樣,成績並不都相同🌀。後來只知道大家的記分本交上去,再發下來時就記錄著不同的分數了。我的畢業設計成績是“優秀”,那位班長及各組的主力也都是“優秀”。
畢業前夕的日子🟥,是一段既緊張又愉快的時光。先是搞個人政治思想總結,以班級為單位對每人進行鑒定🎼,填寫鑒定意見等;然後是畢業分配教育,教育大家要服從組織分配,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再就是公布上面下達的學生畢業分配方案。那時大學生畢業後都由國家包分配,且分配原則基本是哪兒來🧘👨🏽🏭、哪兒去,大多回原籍,除非原籍沒名額。其實這種原則是很不合理的,一些好單位、大單位多集中在大城市🚣🏽♂️,而那些從農村、小縣城來的學生,由於家境貧寒,他們學習努力➙,都是不錯的好學生,可也只能分到小縣城的小單位🚱,其發展空間是極有限的,這實際上也是一種不平等。
我與後來成為我丈夫的同班同學都是從北京來的學生🧟♂️,本可分回北京,但分配方案中只有一個北京名額,我班卻有3位北京學生,除我們外還有一位女同學,她是少數民族🤦🏼,是需要照顧的,這樣我們回北京就沒希望了。若想去上海、廣州、天津吧,其名額當地同學都不夠🔑。那時又不願意留在大連🫷,最後我們被分到了遼寧省交通廳航務處和科學研究所🗣,又歷經多次調動,在以後的幾十年機關和研究單位的工作、生活中,我們經歷了風風雨雨🗄,走過了漫長的人生之路🌚。但無論走到哪裏🟣,在我們的心目中,對母校的懷念和情意始終是不能忘卻的。我們為母校具有的悠久歷史和近年的迅速發展感到驕傲與自豪!祝願我們的母校在新世紀裏有更大的發展!
段若玲:1956年考入大連海運學院;1961年畢業;教授級高工;遼寧省造船工程學會《遼寧造船》副主編。
(轉載自摩登6娱乐《校友回憶錄》(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