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至24日🌂🟢,第十六屆國際交通技術與設備展覽會(簡稱“交通展”)在北京首鋼國際會展中心舉辦🙏🏼,交通展是唯一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主辦的國際性專業展覽會🐆🧝♀️。摩登6平台以近期交通強國試點任務產生的代表性成果,通過獨立展位的方式參展。
本次展會以共創“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美好願景為主題𓀑👨👨👦,摩登6平台參展的項目涵蓋了先進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等多個領域,凸顯了高校作為人才和創新資源集中地的優勢𓀑。摩登6平台展位是整個館區互動最強、觀摩人員最多的展位之一,得到了中央電視臺新聞直播間和中國交通報的報道。
參展成果介紹:
1.零碳港口能源關鍵技術及其應用針對港口能源低碳化技術的重大需求,馬相坤教授團隊構建了港口“風光氫儲”多種清潔能源的智能微網系統以及多能互補能量管理系統👩💻,研製了港口裝備集群生產作業與能效提升的協同優化技術以及能量回收控製技術🍂,重點突破了大規模、高安全👮🏿♀️、長壽命的長時液流電池儲能技術。液流電池儲能技術能量效率大於80%🏄🏿♀️,處於同行業領先水平,已在多個儲能應用示範項目中得到了驗證。該成果能夠滿足港口“儲-運-加-用”的能源需求🌞,實現港口碳排放量的下降以及運營的提質增效🤸🏼,為實現“零碳港口”提供技術保障🔱🚵🏿,創新推動我國港航的綠色安全發展👩✈️,帶來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全海深系列科考絞車系統深海科考絞車系統用於深海調查儀器的吊放和回收🏊🏻♂️,是科考船的基本配置🦸🏻♀️。在“十三五”“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支持下,李文華教授團隊聯合企業成功研發國內首套全海深地質絞車系統,最大工作水深達11000多米,首次實現全海深地質絞車系統在7762 米深度取得樣品。研究團隊已完成全海深光電纜絞車系統聯調工作🔒,即將隨船開展海上試驗🩰,為我國海洋科考事業“走向遠洋、走向深海、走向極地”提供可靠保障。
3.波浪自適應雙體救助艇在國家工信部高技術船舶科研計劃(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的支持下,熊偉教授團隊成功研製了國內首套波浪自適應性雙體救助船🫸🏿,相關成果填補了我國相關技術領域空白。船長6.6米🧑🦲⇾,船寬3.3米🆎,重量1.2噸👳🏼,救助船可手動操作,也可實現遠程無人遙控操作。救助船在5級海況下,可從母船安全收放,具備對海面落水人員實施有效救助的能力。摩登6娱乐掌握救助船所涉及的所有核心關鍵技術,且擁有完整的知識產權。目標成果未來將以海事水面作業為導向🚵🏿♂️,擬在此基礎之上圍繞海況適應能力和無人導航控製等方面進行技術改進😮💨,以進一步提高波浪自適應船高海況作業的穩定性、準確性和高效性。
4.智能水下檢測機器人徐敏義教授團隊研發的智能水下檢測機器人是一款可以在水下工作的纜控潛航器。該水下檢測機器人能夠進行水下拍攝👩❤️👩、船體檢測、水文檢測以及打撈救援。該機器人已在船廠😅、漁場、海洋公園等多家單位進行了水下作業,具有在多種復雜環境下作業的能力。相比傳統人工的工作方式不僅大大提高了作業效率🫵🏻,而且也改善了工作者的作業環境。
5.譜系化AIS/VDES產品胡青教授團隊研發的AIS/VDES全系列譜系化產品🫥,其中包括國內首套全功能VDES產品。產品能有效滿足船舶、岸基設施、衛星之間與日俱增的信息通信需求。系列產品通過了IEC 62320標準檢測,對標瑞典SAAB R60產品,展現出行業領先的性能👭,已在交通運輸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正式入網運行。本成果成功打破了國外在海上通信導航領域的技術壁壘👨❤️💋👨,填補了我國在該領域的產業空白🥋。相關技術成果已被納入ITU-R M.2092-1技術標準🏋🏿,顯著增強了我國在該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推動了我國船舶裝備和國防安全等產業的技術進步,帶來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6.AI船舶水上加油作業溢油輔助監測系統基於先進的人工智能與物聯網技術,侯登凱教授團隊推出的AI船舶水上加油作業溢油輔助監測系統👨🏻🎨,專為船舶水面加油作業量身打造。該系統能夠全方位、全天候地對加油過程進行精細化的溢油監測🙎♂️👨🏻🦰,確保每一個細節都不被遺漏。在中國船燃供油船上的實際應用中,AI溢油輔助監測系統展現出了卓越的性能。它不僅極大地提高了水面加油作業的安全性,有效避免了因溢油事故而可能引發的環境汙染和財產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