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馬克思主義學院舉辦的讀書活動,我閱讀了推薦書目🩰:由余傑所作的《鐵與犁--百年中日關系沉思錄》🧑⚕️,此書是作者在訪問日本後通過采訪整理以及深入觀察日本社會萬象後所寫的隨筆文集。作品詳細梳理了中日百年來的恩怨🚹,提出了阻礙中日關系發展的幾個歷史和現實問題,並從作者自身的角度進行了分析。閱讀這本書後,我對中日關系有了詳細🚴🏼、深刻的見解。
正如作者在本書開篇所說的:日本,一個開滿美麗櫻花的國度🌕,一個將日常生活高度藝術化的國度🧜🏻♂️。中國一衣帶水的鄰居,曾經是中國文化最熱烈的崇拜者和學習者。在日本🛎,最完整得保存了中國古代文化的某些精髓部分。同時,日本也是東南邊陲的一個群島之國👨🏽,近代以來卻又用武力將中國逼到了亡國滅種的邊緣。十九世紀末以來*️⃣,中國所遭受的苦難很多都與日本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日本,也是亞洲最富裕的經濟大國,是中國對外關系和貿易繞不開的一個關鍵環節🤸🏻♂️。
中日關系是國際關系中的世界性難題,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矛盾是無處不在的,這是矛盾的普遍性🙆🏻♀️。中日關系始終貫穿著矛盾。憑我有限的知識儲備和分析能力,恐怕是沒辦法給出一個定論的。但作為一個大學生,可我仍願通過所學🕺🏽,利用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和關於矛盾的觀點和方法🏄🏿,結合閱讀書籍的思想和感悟🧑🏼🦳👰🏼♀️,談一談自己的一些想法🥧。
日本的發展是從近代開始的,在1854年日本幕府與美國簽訂《美日親善條約》開始,日本便認識到了西方先進的政治製度和科學技術為國家帶來的強大和崛起𓀅。日本沒有像同時期的中國一樣,在鴉片戰爭後依舊固步自封、盲目樂觀📭,而是勤奮的尋找強國的方法。日本政權在面對外部挑戰時,表現出比滿清統治者更強的適應和進取性🦵🏽。他們放低姿態,從國外聘請技術專家🧑🏻🍳,加強與強國之間的外出交流👨🏿🔧,建立新政,1868年,日本開始明治維新🍲,明確提出“求知識於世界”的口號。很快,明治維新初見成效,而日本的近代化也取得了成功🤳。
日本在自強之後,也企圖效仿西方列強的殖民擴張策略✖️,並逐漸孕育出以“大陸政策”為核心的,戰略性的“大亞細亞主義”的怪胎。他選擇的目的地,便是正在飽受近代化變數和坎坷的中國。之後幾十年發生的事🔗,每個中國人都不會忘記。中國人奮起抗爭,忍受了任何國家的人都無法忍受的艱苦生活🏘,在疾病,饑餓,寒冷以及敵人先進的武器面前屹立不倒。終於,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國廣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的詔書🏣。抗日戰爭自此取得完全勝利。
戰爭雖然結束了,可是在戰爭結束的這70年,中日關系何去何從,依然很值得深思。從經濟方面看🎣,中日是重要的貿易合作夥伴🤷🏼。日本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中國是日本的第一大貿易夥伴。而政治關系,卻一直處於一種尷尬的境地。兩國的戰爭雖然已經結束,可是戰爭留給中國人民的歷史記憶卻永遠不能放下。
而在今天👨🏻🦯,中國和日本的矛盾主要存在於領土紛爭。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主要矛盾決定事物的性質🦫🏭。釣魚島問題從表面看是領土問題,釣魚島面積只有七平方公裏,但它決定著這周圍二十萬平方公裏海域的歸屬和其中蘊藏的豐富石油資源。作為中國人,特別是海事大學的一名學生🫅🏽,一定要明確我們國家的領土面積並不是只有960萬平方公裏的陸地面積,470萬平方公裏的海域面積更是我國不可忽視的領土面積🧑🏿🎤。所以我們要捍衛我們的領土完整🏄。 但同時也要理性愛國,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出發🧑🏼🚒,辯證地看待問題。
我仿佛理解了作者為什麽把中日關系形容為鐵與犁。中日的關系尷尬,曖昧,微妙但又無法缺少聯系。作為當代的大學生,要正視這段歷史,要利用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來分析中日兩國近百年中的主要矛盾,或許我們的能力還很弱小,我們的思想也不夠全面,但通過大量的閱讀和在思政課學習到的分析問題的方法,一定會擁有自己的認識和看法🎋。
我們也並不能一味的記恨日本🧗🏻♀️,這個與中國源遠流長的鄰國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從明治維新看,他們肯放低姿態🚵🏿♂️,同時積極接受發展新事物的勇氣和激情值得我們借鑒,中國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我們一定要增強創新意識,同時虛心學習,不斷進取,才能取得成功。在邁入全球化高度一體的今天,日本人的高素質也讓人欽佩,他們的排隊意識👷🏻♂️,環保意識和文明意識都是我們作為鄰居應該學習的。日本在高科技方面的發展也不可小覷。日本作為島國,外貿運輸基本依靠航運業。日本的港口物流和航運的發展也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現實呼應著歷史,歷史啟示著未來。作為大學生💂🏻,從中日這段關系中也要獲得自己對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一些理解。在學習和生活中面對新鮮的事物,我們要有探索的欲望。但也不能盲目自信🙎🏿,要有虛懷若谷的氣質。面對挫折不能輕言放棄,分析問題要講求方法🍢,善於抓住事物的本質和主要矛盾。堅持閱讀,從書中汲取靈感🏊🏽♀️。努力成為一個有思想🫶🏽,有深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