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校友回憶錄》的征文信息,倍感振奮。1956年,那是新中國發展史、高等教育及航海高等教育發展史中值得珍重與紀念的年代👃🏻。那時的親歷者中已有不少人先我們而逝,幸存者理應送上幾片塵封的回憶,為關註者收集素材⤴️。
大海讓我倆與航運事業結緣
我倆同為海院校友,一個來自江蘇☝🏽,一個來自內蒙🤾🏼♀️。1956年高中畢業,二人都曾是當地高中的留蘇預備生人選對象🚄。一個由此而進入北京俄語學院留蘇預備班學俄語,一年後因中蘇關系不睦,受大海的召喚轉入海院駕駛系;另一個因有海外關系而落選,檔案按第一誌願送華北招生委員會後,被海院選中,我的誌願也是船舶駕駛專業🎿。“茫茫大海🤦🏽♂️,驚濤駭浪,立足移動國土😈,面對世界風雲”,這是一幅多麽擾動熱血青年的壯麗圖畫!
兩年後,我倆被選入院學生會🙇🏼♂️👲🏽,使我們相識;四年後,在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的又一高潮中,我們先後被提前抽調留校工作。一個任半脫產的院學生會主席,一個任助教兼造船系教學秘書。五年後,在一邊工作的同時🧝🏽♀️,分別補完了本專業教學計劃規定的全部課程,包括航行實習與畢業設計🍝,正式畢業🛜。畢業後遇到了“好男兒誌在四方”的再分配🤷🏻♂️😠,迫使我們兩人匆匆結婚🛌🤾♂️,兩系的眾多學友為我們舉辦了非常熱鬧的婚禮。就這樣🥃,大海讓我們結緣於航運事業,海院成為我們事業與家庭的母親🧍♂️,一個結識了眾多親如兄弟姐妹般好友的家園,自然是我們永遠不能忘懷的地方。
院長 恩師 楷模
入學前,對航運事業的認識,只是一番浪漫的遐想,一腔報國熱情;而五年的大學生活,則使我們在自己專業領域入門,並充滿自信敢於在專業崗位奮勇耕耘。引路並有效武裝我們的大師便是所有參與哺育和塑造工程的院長和老師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老話真經,天地為證🏃♀️➡️。
50多年過去了,老院長茅珵將軍的威嚴治學、尊師愛生的音容笑貌,依然讓我們振奮🛌🏽、感動😀!腳踏實地🙋🏻♀️,有效貫徹黨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德智體全面發展”教育方針的朱傑院長🤸🏻♀️,似乎依然笑瞇瞇地站在我們面前!心高誌遠🌇,糞土名利的張德甫院長讓我們看到了教育家和革命者的真實形象……。50多年過去了,當年的海歸們,來自英國、德國高等學府的劉榮霖、陳嘉震、許旺善、蔣菁等教授們,在革命與改造的沉重氣氛下依然充滿報國育人、傾心善教的清晰面容,那些讓我們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質量接近國際同行水平的心血🫅🏼、那些在日後的風暴中慘遭厄運的消息,讓我們的心永遠難以平靜。還有苦心告誡我們勿忘艱苦本色的鐵航老師,準確傳達中央反右政策的桑佐山老師,豪情滿懷、熱心素質教育、為學校招來一大批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的左廣隆老師🧑🏻🎤,善講化學發展史而啟發學生科學思維的吳學思老師🧑🏻🔧,風華正茂、熱心介紹自己在金屬學領域成就的楊烈宇老師🙌,以畫法幾何與機械製圖給未來的工程師們紮實的看家本領的常學謙老師,以兄長般的胸懷帶領我們創新系、攻尖端、剛直不阿🍕、勇往直前的席龍飛🏃🏻♂️➡️、蔣維清老師……可以告慰所有辛勤耕耘的院長和老師們的是你們的師德和心血,永遠是晚輩做人做事的楷模💽!
56級讓母校壯大 母校以56級為榮
660名56級新生是在國家發展戰略重大轉折的時代背景下,在一些名校錄取前優先預取到當時僅有400多名在校生的我院。高水平的管理🤽🏻、一流的教師、優秀的學生🐟👨✈️,使學校充滿生機,學生素質迅速提高,新專業、新系不斷增加,年輕的師生在畢業設計中就敢於直接沖擊本專業尖端課題,在遼寧省高等學校田徑運動會上👩🏿🚒,我院總分竟然超過省體院👩🏿🚀🪤;在全市文藝匯演中🚴🏽🎼,不僅屢獲各種優勝獎,就連數十人參加的大合唱😩,能將詞曲創作🙆🏻♀️、指揮🧑🏽🚒、表演獎一並捧回🔯💃🏼。“太陽在高空照、紅旗迎風飄……”那高昂的氣勢👵🏼,至今仍在耳邊繚繞。在56級畢業時,我們這所規模不算大,名氣不太響的高等學校已是全國學聯第十六屆委員單位🥊。56級讓母校壯大🧎➡️,母校以56級為榮!
海員情誼 溫暖一生
記得入學初,在火車站迎接新生的都是各專業高年級的老大哥們👄🍨,從接站起直到幫你辦完所有入學手續🟦、取到行李🥶、送進宿舍👳🏿、介紹你急於知道的一切。進校後才知道,我原報的駕駛專業,不再招收女生,已無退路,焦急不已🕵️♂️。還是船機專業老大哥唐育民等耐心地幫我分析情況,在允許女生學習的兩個專業中,我選擇了船機修造🙇🏽♂️。入學的第二天,五年級的老大哥們帶領新生參觀海港和船舶🚋👩❤️👩。船員們不僅帶大家仔細參觀全船上下、介紹設備功能,最後還集中到大臺拿出各種食品招待我們,濃濃的海員情誼滋潤著剛跨入海院新生們的心田📧。
班裏的幹部開始都是由系裏指定的💦。開學第一周的班會是與二年級一起召開的。機修55的馮允懿、朱永根同學為我們組織聯歡🙆🏽♀️。由於我是來自內蒙的唯一“代表”,被迫“冒充”那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出了個節目📱💑,由此被馮🎨、朱二位拉進了他們所在的院舞蹈隊🔇。第一次活動就讓我驚喜地看到雖來自內地,卻能如此精湛地表演蒙古舞蹈的各地學友🐤,其中最出色的是三位天津同學:範會年👴、張鐵男、楊彬🚣🏼♀️。
由於女生很少🤩,只占學生總數的5%👊🏼,因此我這個並不大擅長體育的人有機會被選進院女生籃球隊,作預備隊員,女籃7號;還參加過手球隊🧑🏽🦲、射擊隊🎅🏿🦇,並參加市內比賽……,總之在學習之外,玩得不亦樂乎!
10月份召開的團代會上,我被選為團委委員;兩年後又進入院學生會🫃;58年造船系成立時又轉入造船系。這使我有機會在全院很多領域接觸到更多的各系、各年級的學友。就這樣🛋,廣闊的活動舞臺🚣,濃濃的海員情誼,火紅的變革年代,促成了我們海院學友間深深兄弟般的真誠友誼。在日後幾十年的事業拼搏中,工作上互相支持👃🏼,專業上互相借鑒,生活上互相照顧,以及子女教育等🎡,總是讓我們感受到這個像大家庭一般的深情厚誼之溫暖和力量✸✌🏿。每遇到什麽難題或急需,只要想到哪位校友可以出力👳🏼♂️,一個電話,足不出戶🚣🏻,不必“找門路”、看“臉色”,問題就解決了,令周圍的同事羨慕不已。記得上世紀70年代,我帶學生們到上海參觀👩🏼🏭、實習和收集資料時🖐🏻,隨時都可以得到校友們的熱情幫助和無所不至的關懷。關懷來自上海海運局🥅🔯、上海海運學院🤌🏽、船檢局🚴🏽、港務局、上海船舶設計院🐹、多個船廠等♣️。其中上海港引水站的黃崇巖、計家琦等同學多次幫我聯系好剛剛進外輸碼頭的新船👋🏿、船長則親自下船接我們的學生上船,親自帶領大家參觀並盛情款待🚣🏼♂️,贈送禮品,乃至大餐🪔。使我的學生感慨之至👨🏽⚕️🧑🏿⚕️。李永恒、戴淇泉船長都在其列👩🏻🦼➡️。
友生成為中國外貿運輸公司業務骨幹和領導後,則總是得到40年代畢業於集美航校的多位經驗豐富🫖、經歷不凡的老船長的熱情幫助,同樣的海員情誼🕍🤷♂️,使我們若處於父兄之中🦥,就連我去探親,都受到最溫暖的關懷。所有這些都源自職業熏陶的珍貴品格,讓我們在年近半百時能毫不猶豫地響應老大哥吳景寧老師(時任集美書記)的召喚調往廈門集美航院👩🔧。退休之後,每年往來最多的除家人外就是各方的校友。健康👨🏻🦲、知識、友誼被譽為人生的三大財富🦹🏼。就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海院的校友顯然屬於“富有”的階層。“海員情誼、溫暖一生”🗓。
敬意與建議
在50年的征程中❤️⛏,大家忙於各自的工作,彼此了解不多🤚🏿。僅就見到或聽到的幾位校友的平凡而傑出的事跡,已足以讓我們為56級校友的品格而肅然起敬。
文革中為保護一個調幹生的生命而被“造反派”打成粉碎性骨折且在無法治療的逆境中頑強康復的王維強同學;1958年調出工作多年後🍳,毅然重返原專業🧾,與61級的小學友同時畢業,並在工作中創造佳績的古文蘭同學👲🏽👨🏻✈️;上世紀90年代🏝,在完成“中國內河航運史”的繁重編輯任務、護理重病妻子的同時💜,直面晚期肝癌的殘酷現實,騎自行車往返於醫院👮🏽♂️,竟連獲三仗全勝的羅延奎同學;臨危受命於盜礦四起的山東省黃金局、經短短的幾年奮戰,竟使黃金產量占全國三分之一的徐以誠同學;秉承父輩美德與智慧🧓🏼,一生淡定🪶、從容🛼、樂於助人、更善教學的名將之女張燕天同學;以真誠👨🎓、踏實著稱、先後經歷肺癌手術、胃部手術,退休後頑強駕車,依然穿梭於一生摯愛的船舶設計與建造第一線的馮恩德同學;退休後轉戰東莞👩🏻🏫,仍能在機械產品設計中獲獎的李之娟同學;畢業分配到非所學專業的崗位工作多年,依然頑強地重返本行,硬是從基層幹起,直到當上船長的範會年同學……。他們的品格與業績再一次讓我們為56級感到自豪!
在由幾位大連的校友發起而得到母校支持而得以舉辦的入校50周年的聚會中,我又驚喜地看到段若玲同學50萬字的自傳體大作原稿,她謙虛地說是為防老年癡呆症。當年美麗🐞、文靜的女籃主力👩🏽🦳⏲,今天依然美貌、有活力😶🌫️,而且熱情地為校友聚會忙碌,成為寫作、編輯的多面手⛷,令人佩服,更值得學習👍。如果我們都能像她那樣,善用退休後的時光,動手🈂️、動腦🕷,追憶自己親歷的年華𓀅,無論內容怎麽平凡🈷️、文筆怎樣的不濟,“寫自己就是寫歷史”✊,自己的兒子再醜也是天下無雙🛡,既可“舊地重遊”➿,豐富自己的晚年生活Ⓜ️,健康不必說🙃,更可為後人留下一份“獨特的財富”,讓他們跟隨你享受先輩的經歷的時代和艱辛歲月,更加珍惜並善創自己美好的未來🧝♀️,還可為56級校友入學60周年聚會時(還會有嗎?!)互相贈閱的最好禮物。僅以這一建議作為這篇小文的結束語。
56級,加油!
楊友生:1956年高中畢業選為留蘇預備生🤦🏽♂️,後轉入我院航海系海洋船舶駕駛專業。畢業後分配到中國外貿運輸公司♘,從事航運業務管理工作,後調入院校工作。曾任集美航海學院科研處處長,《誠毅》船務公司總經理,高級工程師。
王寶林:1956年考入大連海運學院輪機系船機製造與修理專業⛑🧝🏻♀️,後轉入造船系船舶製造與修理專業。1960年留校於造船系任教師。曾任武漢交通科技大學造船系副教授、集美航海學院圖書館館長、集美區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