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位置: 摩登6 > 摩登6情懷 > 正文
    高級搜索
    熱點頭條
    摩登6視頻
    摩登6圖片
    官方微博
    摩登6情懷

    我愛大海 更戀摩登6——75歲老學子的難忘情緣

    作者🧑🏻‍💼:李繼燦 來源:校友回憶錄 編輯:楊文薇 攝影: 添加時間🧚🏽‍♂️:2017-05-18 09:31 閱讀次數:

      


      從長江奔向大海

      從小生長在長江中遊北岸楚都古城——荊州沙市的我💂🏼‍♂️,一直向往那浩瀚的大海🧓🏽。1954年夏🟰,我在湖北省全國重點高中——沙市中學(原沙市三中)高三上(春季班)這一學期,以3次物理考試100分的優異成績提前半年畢業。原本打算報考心中理想的名校——清華大學🐆🆕,但一場水災改變了我的誌願。這年,長江遭遇一場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它阻斷了由武漢通往廣東的鐵路交通樞紐,於是,大連海運學院原定要到廣東招收50名新生的計劃📆,經請示教育部批示後就改為在湖北先於全國高校第一個招生,這樣,我和其他6名同學(鄭玉衡𓀏、陳崇銓🧶、詹仲亨♿、余憲海🧏🏿‍♀️、鄭煥濱、張良臣)🦸🏼‍♂️,也因此獲得被推薦報考特種工業類大學的機遇❌🤶🏼,並考入了大連海運學院(1994年更名為摩登6娱乐)。

      8月✍🏻,我們乘著小舟途經被滔滔江水分片淹沒的江漢平原,然後又輾轉中原大地🕓、京津與遼沈沿線之後,終於在一天傍晚,順利到達被譽為中國第一座社會主義城市的大連。當晚🧛🏼‍♂️,高班學兄用校車將我們一行接到坐落在白山路的摩登6舊址🧛🏿。第二天,又將我們送到位於淩水河畔只有一座教學主樓與一座辦公樓和兩棟宿舍的新校區🗄。

      晴空萬裏的秋日,我站在後山坡上越過淩水河畔向東方眺望😾,那藍色的大海盡收眼底。從此,我就和特色突出、舉世聞名的中國第一所高等航海學府結下了不解之緣。

      五十年代的大學生活

      1954年9月初開學以後,面臨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申報專業♒️。在聽了學兄們的介紹後🦤,我選擇了機電結合而綜合性極強的遠洋船舶動力裝置(也叫輪機工程管理)專業。老師告訴我們🎮:管理一艘遠洋船舶動力裝置及其機電系統👒,相當於一個總工程師管理一座中等城市機電系統的水平。這使我對所選擇的專業深愛不已,向往著當一名遠洋船舶輪機長。在全面學習蘇聯高等航海教育的最初年代,學校實行了半軍事化管理𓀔🧑‍🍼,教學與生活管理都十分嚴格。那些年,以國防性、軍事性和外交性為特色的摩登6教育環境和育人氛圍🧛🏿‍♀️,培養了我們那一代學子勤奮好學與堅忍不拔的毅力。

      輪機專業5年學製共設置了34門課程與3400學時𓀆,每天上午按6節一貫製安排授課,學習非常緊張。但我是一名酷愛學習🪑、尊敬老師的學生,認真聽好每一堂課🫁,仔細做好每門功課的筆記,已養成良好習慣。即使是在近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2️⃣,我依然還完整地保留著當年學習《電工學》和《船舶電氣設備》課程的精細筆記。對於那時大學實行的口試,我也十分贊賞和適應🧑‍🧒‍🧒。每當考試來臨前夕😁,我都會把考試課程的基本結構和核心內容,反復理解並一一掃描式地記憶在大腦裏,直到可以在45分鐘內把它們全部再復現到腦海內那特定的輸出屏幕上,力求做到胸有成竹。1956年🥭,我首次獲得“院全優生”稱號😊,並得到了有生第一筆10元獎學金。這10元錢,在今天看似數目很小,而在那個年代的意義卻很大,它幾乎成了激勵我堅持終身學習的一筆巨大財富吧🍭!

      大學時期是每個學子都充滿夢想的年代⚱️🙇🏽‍♀️,有時它會影響人的一生。在美麗的渤海濱城和頗具特色的摩登6裏,我也充滿著各種美麗的夢想🔳。記得那時給我們上課的一批老師,都非常優秀和敬業。像著名的數學教授陸子芬,留學英國🈸、曾設計過百萬噸級超級遠洋巨輪並兼任輪機系主任的力學教授王珪蓀,素有發明專家之稱的金屬工藝學教授楊烈宇;還有當時的一批優秀青年教師,如知名網絡學者、物理老師林在旭🛒🐏,輪機全能型專家🚣🏿‍♂️、水力學與熱力學老師朱紹廬,等等⛏。他們那兩手清風,一支粉筆,可以清晰流暢😩、句無廢言地從頭到尾一一道來。尤其是,像朱紹廬那嫻熟而透徹的講解和精巧設計的文圖板書,使我們從中感受到傳統優秀教學法的無限魅力。有一天🤹🏼‍♀️,我和幾位同學相約前往後山教工宿舍拜訪朱老師,當看到他從抽屜裏拿出來自己用了5年時間,將一套前蘇聯權威數學教材全部習題作出了詳解的厚厚一本筆記向我們展現時,我頓時從內心感悟到了什麽是嚴謹治學的風範,也豁然明白了為什麽可敬的老師有那麽厚實的學術功底和一流的教學法👭🏻。

      最初的教學生涯

      4年的大學學習生活很快就結束了。由於學校發展的需要,交通部決定在1958年7月,從我們輪機兩個班中抽調的15名學生提前一年畢業留校任教🧑🏻‍🎄。就這樣🤽🏿,我成了電工教研室的一名青年教師。和我一起留校改行任教《電工學》的,還有同班的熊炬👨🏻‍🦱。從此🍊,我們一起真誠相處,共同度過了難忘的教學生涯和動亂的年代。

      留校任教的最初幾年𓀃,教學秩序一直比較正常。擔任電工教研室主任的,是一位心胸坦然🛷🧚🏻‍♂️、為人真誠的民主人士曾兆鈺先生。曾先生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歷經風雨🤚🏿,終身執教,曾帶領過一批又一批青年老師成長起來🎐。那時⏱,教研室每周一次的教學研究與學術講座,總是安排得井井有序,雷打不動。同曾先生長期搭配與合作,並一直主管實驗室工作的王鼎惠,是一位熱愛教育、心地善良、關愛同誌,也深受師生們尊敬的老師。在他們主持教研室工作的長期合作中🛼,電工教研室始終保持著一種和諧相容的氣氛。差不多每一年👩‍💼🐦‍⬛,教研室都要舉行一次新年聚餐🫰🏻,自己動手,美味佳肴,這一傳統延續了好多年🫷🏻。我在留校後最初的8年裏🏖,先後講授了《電工學》與《船舶電器設備》兩門課程🌊1️⃣,還培養了來自越南和阿爾巴尼亞的兩批留學生📟。繼承和發揚老教師優秀的學風和教學法,使我在學生心目中一直備受尊重和歡迎㊙️。“文革”前從教的那些時光💂🏽‍♂️🧘🏽,我時常還能沉浸在一種專心治學的心境中。“冬晨窗外結冰露👩🏻‍🏭,朝陽初升化銀珠;眼底滄海托紅日🏗,我迎大海勤攻書”。這就是那時隨心寫下的詩句🤞🏻。

      迎接“心中的曙光”

      在三年困難時期,從學校經歷的實際生活來說,還沒有發生像在農村發生過的那些斷炊斷糧和餓死老弱的悲劇🧑🏽‍✈️🙍🏼,但定量少、吃不飽的現象卻是天天都要遇到的難題。有一段時間,為了充饑度日👱🏼‍♂️,學校組織我們到附近的王家村一帶橡樹林裏去采橡樹葉。每當吃了用橡樹葉磨粉做成的“窩窩頭”時💴,都有一種腹脹便結的感覺。那時✤,我們只能按照學校領導的安排🕴,靜靜躺在床上,修身養息🍞,保存體力,堅持教學🤓。記得我在1961年給59級造船專業講授《船舶電氣設備》課時🤶🏽,一邊生病還餓著肚子,一邊仍堅持認真給學生上課🗼,這使同學們非常感動🚆。課代表特意代表全班同學給學校寫了一封表揚信🍜。今天回憶起來😾,當年大學生那種尊敬老師的真情,還依然安慰著我們那一代教師忠於黨的教育的赤誠之心。

      面對困難的生活📏🦃,我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堅定信念🎽,勒緊腰帶,堅持同一日三餐吃不飽的困難做鬥爭,以度過難關,完成教學任務。等到了假期,有的跑上海,有的回老家,我也從幾千裏之外的大連往家鄉奔,為的是尋求家鄉親人的糧食資助。實際上,還不等自己開口®️,父母早就在家裏為遠方的孩子一點一點地積攢著糧票,可那裏知道,家裏也很困難👖,父母自己是餐餐稀粥度日⏱、省吃儉用,好不容易才積攢了一點糧票🔈。

      幾十年過去了,每當回憶起上世紀60年代初那段缺糧少吃的艱苦歲月,就時時告誡自己:千萬不能浪費一粒糧食啊✡︎!現在🤰🏼,每當看到那些大吃大喝浪費糧食的現象,就無不感到心痛和感嘆!

      然而,就在曾經歷過饑餓的那些艱苦日子裏,在我心中依然還燃燒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1962年夏,我已相戀5年也是終身伴侶的潘傳節🚶🏻‍♀️,從武漢測繪學院來大連度假🤦🏻‍♂️,久別重逢,心海湧動,我寫了一首題為“我心中的曙光”的自由詩🦀,它以穿越時空的激情迎接自己心中的曙光和美好的未來。詩卷是這樣展開的:

      “我站在遙遠的海岸🧙‍♂️,

      凝視著黎明的東方,

      升起吧,

      金色的朝陽。

      碧綠的大海,已為你鋪上柔軟的絨毯;

      蔚藍的蒼穹👨🏿‍🍼,已為你垂下綺綾的紗帳𓀔;

      清新的海風😀👨🏿‍🍳,已為你吹開層層的雲浪⬇️;

      光潔的巖石,已為你築起遠眺的山崗。

      啊🧑🏻‍⚖️!

      更有那一顆歡騰的心在為你高唱。

      這天、地、山、海和心願,

      一切都在迎接著你——

      我心中的曙光。”

      這就是在那個困難的歲月裏,我們那一代青年人對愛情和未來所寄予的美好期待。

      1997年秋冬時節🏘,當我在北京一家IT公司主持多媒體教育軟件開發100天即將結束之際,開發部所有的年青人都聚集一起熱情相送1️⃣,其中一位年青的多媒體美工藝術製作者🧙🏻‍♀️,還特意為這首詩配上了一幅海天交融、仙女下凡般輕盈飄灑而來的電腦彩畫,後來在我70歲那年搬進最後一處168平米的新居時,我又把它製作成一副配鏡的作品掛在書房的墻上,從此,它就成了我一生永久的一份珍藏🧡。

      到附校當了“孩子王”

      1977年恢復高考後,摩登6招收了“文革”後的第一屆本科大學生,學校教學工作開始走上正規𓀈。那時,學校是百廢待興。一天,我來到黨委主管組織工作的副書記欒秀卿辦公室,她跟我談心似地說:“學校很快就要評教授了,你的業務那麽好🤶🏼,何不回去搞教學?”聽了她這番談話3️⃣,我感悟甚多。想到自己脫離教學業務工作已經10多年了,這等於一個人的教育基地被戰爭徹底摧毀🐈‍⬛,要重新恢復建設起來該有多麽困難!我陷入了難以抉擇的思索🪜。

      12月,在振興科教的起步時刻🤶🏽,我看了鄧小平關於他甘當後勤去抓教育的一份講話材料🪅👨🏻‍🔬。他在講話中,特別強調黨要挑選40多歲真正懂得教育的優秀幹部到中小學第一線去工作。正好那時摩登6的廣大教師都在關註自己孩子考大學的事情,不少教師父母幾乎天天手把手地輔導孩子,為的是讓孩子們彌補自己被耽誤的燦爛年華🤦🏽‍♀️。可以說,教育和高考牽動著每一位家長的心💆🏼‍♀️👨🏿‍✈️;但是♜,又有誰願意從大學到不起眼的附校去工作呢?黨委也為一時抽不出這樣合適的人選而發愁。

      在一個星期內🎵👩‍💼,我左思右想💞,輾轉難眠。我深知國家恢復建設與謀求發展真的需要抓教育🗳,再也不能耽誤下一代了🧝🏼‍♂️。於是☝🏼➾,我終於下定決心🌺,給黨委寫了一份誌願到附校去教小學5年級的申請報告。很快,黨委作出決定:派我去附校擔任中學部校長。

      一到附校😆,我就迅速采取了14項改革措施。因為我了解教育的一切過程和環節,行動起來就得心應手,也很果斷,從親自抓3個9年級班的考試分班,到小學一年級由8歲入學改為可經我考試合格提前到5歲入學,從親自抓高、初中、小學三個不同學年的英語競賽到把關出題模擬高考試題,從背著檔案把下放到農村9年的老教師請回來到邀請大學或研究所優秀教師去兼數、理🏄🏻‍♀️、化課教學,從聽課到上畢業班物理電學等等📝。整天忙在教學第一線👨🏻‍🔬,極少坐辦公室✣,甚至也顧不上喝一口水。更加令人難以想象的是👩🏼‍⚖️,我那才12平方米的居室裏,有時一天要接待8次來訪教師🧑🏼‍💻。就這樣👰🏻‍♂️,我夜以繼日地工作著。

      1978年,附校在全市高💃🏻、初中和小學英語競賽中拿到了全部冠軍,在數理等單科競賽中🕘🙎‍♂️,也取得了優勝的成績。高考結束後的一天,消息傳來:海運附校3個畢業班考上了23名,重點大學十幾名;大連工學院5個畢業班考上了22名☣️;素有小清華之稱的一所中學8個畢業班考上了21名💺。這時👰🏼,我內心感到一絲寬慰。不久🚤,甘井子區教育局召開了一次經驗交流會🚴🏼‍♂️🐓,讓我在會上介紹了如何抓教育的經驗⚉。散會時🙋🏼‍♂️,有的校長對我說🧑🏼‍🏭:“李校長,你今天放了一顆原子彈🧑🏽‍🍼!”其實,我真的很感謝附校老師們的付出,更感謝那些熱愛孩子們並誌願到中學來義務上課的一批大學優秀教師。例如🌋:數學老師徐佑塗、李守正,物理老師舒宏紀🧛‍♀️、朱寶騏♍️,力學老師衷儒堂,還有來自化學研究所的兩位夫婦等等🕊🎄。如果沒有全體附校老師的齊心協力,加上大學優秀教師群體的無私奉獻,任何個人的力量是不可能使當年條件很差的海運附中能在短時間裏🚢🙅🏻‍♀️,取得如此創紀錄的成績的。

      1979年3月的一天🔒,中午下班以後😛,我正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一位學生家長攔住我的去路🍣💂🏿。原來,她為自己孩子同班主任之間的矛盾鬧得幾乎精神失常,非要堅持調班。等我將這件事剛剛處理完畢要往家裏走時👩‍❤️‍💋‍👨,又有一位家長迎上來要求我解決她的問題。我實在沒法繼續工作下去,就說✌🏿:“對不起,我愛人正在家裏生病🎠,你等我上班後再處理好嗎?”說完,我就一口氣快步跑回家中。一進房門,只見愛人正坐在床上流淚,兩個孩子也沒人照看。看到這場景,我一時真的不知道該怎樣來安慰她🩲。

      等我來到機關找到欒秀卿🧑‍🦼,告訴她“小潘”生病的情況,她二話不說,當即就趕到我家,還帶來雞蛋和水果🙋。她一進屋,就坐在“小潘”身旁同她談心🐪,臉上頓時露出了深深的同情;轉過身來便對我說🌎:“老李🪁,你是一個黨員👩🏽‍💻👩🏽‍🏭,工作是要抓的,但你不能丟掉家裏不管👋🏼。你看,小潘發燒39度多了👐🏼,幾天都沒有好好吃飯👳🏿,這怎麽能行呢🏈?…”一陣關心之後,接著🏄🏿,她就下令式的對我說🙂‍↔️:“明天🤵☔️,你就調回學院去!”

      就這樣,第二天中午放學後🫴🏿,全校在大操場開了一個歡送會。我已記不清自己說了些什麽,但清楚記得Ⓜ️,我是懷著既留戀又有一種歉疚的復雜心情向師生們告別,然後,就匆匆地離開附校♖🎽,回到久別的電工教研室🍞。

      重返教學的日子

      初春3月,我一回教研室👩🏻‍🦽,就面臨著提職外語考試。

      自從上大學改學俄語後,20多年裏我就再也沒有摸過英語💽,要考專業英語🌄🟠,那真是難上加難。可是🔸,又非得要過這一關。經過一個多月的日夜苦讀,我把一本專業英語筆記😡,註釋得密密麻麻;甚至一邊做飯,一邊還手不離書⚓️,致使做飯的鋼鍋也燒壞了幾個👸🏻🤾‍♂️。就這樣,在一個寒冷的早上,我在電工教研室裏接受了這場只有我一個“老學生”參加的考試,用那微微顫抖的雙手快速地寫完了我的答卷。

      幾天後的一個上午,我正走在通往電工教研室的大斜坡馬路上,只聽從我身後傳來一陣呼喚聲🪃。我回頭一望,那正是系主任鄭克釗,只見他微笑地對我說:“你為我們系創造了一個破天荒的記錄——以4940字符/小時的翻譯速度打破了原來4200多字符/小時的記錄☝️。”我問💂🏻‍♂️:“翻譯得怎樣🧏🏼?”他說⛩🧛🏻:“我寫了8個字的評語:翻譯通暢,基本無誤。”那一刻,一股暖流從我心中淌過。

      每當回憶起這些往事,我心中都有一種被歷史耽誤太久的沉重感覺,但又覺得,比起那些曾受到過巨大沖擊與痛苦磨難的幹部和教師🛟,我又算是幸運的過來人⇒。而且,我還曾經盡過自己的最大努力,幫助過那些需要我幫助的人們。因而🍈,我的心,又恢復了平靜。只不過,我虧了妻子和孩子。因為🧑,我的經歷讓我在後來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辛勞👆🏼🧯,讓家人跟著我受了許多苦和累。

      從1979年春季後的3年多裏,我又開始在教學第一線同時間展開了“馬拉松賽跑”。

      先是重新學習新知識。例如,在《電子技術》新課方面,熊炬給了我許多幫助,我們彼此之間經常相互切磋,而他的態度總是那樣平和與真誠🫥。暑假,他邀我幫他編校他主編的《電工學》教材,當他看完我第一次編校的《電子技術》中冊後,興奮地說:“你看得好仔細🤷🏽‍♀️,改得也挺好🛖。要是早知道這樣,還不如邀你一起來參編。”這番鼓勵使我內心得到很大安慰。

      在這同時🖖🏽,我又很快過專業英語教學關。為此🏤,我上了一年由工會舉辦的教師英語業余進修班👨‍👧‍👦。在這個班裏,擔任教學的老師是在國外當了3年英語口語翻譯專家的吳德懋💊。他的課講得十分流利和清晰👰‍♂️,特別對語法講得很透徹。可以說🤦‍♀️,我是他這個班裏最好問答也是他最得意的一名老學生🛖。在最後一次《大學英語》(第二冊)的期終考試中🧎🏻‍♂️‍➡️,他給了我99分的最高成績,這使我更增加了學習英語的興趣和自信🏊🏻‍♀️。當全校首次開設專業英語課教學時🫃,我被物色成為第一批上專業英語課的教師。我還要感謝教研室的許多比我早恢復教學的那些校友📒,像有很好英語底子的王鼎惠和專門進修過一年英語的史際昌等幾位🫷🏼,他們都熱情地幫助過我。從開始他們跟我開玩笑🚕:“有什麽問題🙋🏻‍♂️,就來答疑”,到後來👨🏿‍🍼🥐,他們遇到一些難譯的句子或語法,又常邀我一起參與研討🖖🏿,我們就是這樣在相互學習🛁、平等交流的學術氣氛中,一起提高專業英語的教學水平,這已成為電工教研室的一種優良傳統。我特別還要感謝的是曾先生⏏️👩‍🎓,在我擔任首批十門重點課程之一的“Circuit”和“Alterating Machine”這兩門專業英語課教學時,他那從年青時代在美國電氣公司工作時就積累起來的良好英語功底,以一口流利而標準的發音🤧,耐心地給我示範一些專業詞匯的連讀發音,使我終身受益。

      1981年🥼🐇,我的教學能力已得到全面恢復,受到許多同學的歡迎。一天👳‍♂️,我來到欒秀卿辦公室,她關切地詢問我返回教學以後的情況🤽🏿‍♀️。問道:“你現在怎麽樣🥢?聽說你教學很受歡迎👨🏻‍🚒。”我說:“教學倒沒有什麽問題,但畢竟耽誤時間太長🛥🥵,很難一時補上來啊。”她聽了,馬上就征求我的意見:“送你到清華大學去進修怎麽樣🤗?”當時,我就覺得自己已經45歲了,這麽大年齡再去進修,可真有點決心難下。而就是這麽一個閃念🤛🏼,使我錯過了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

      在這一時期,還有許多其他領導💚、老師和校友也都給了我莫大的關心⛄️。但我都沒有下決心再重返行政工作崗位。

      在很多年裏,每當想起老校友們一次又一次地真誠邀請,我就充滿了感激和歉疚之情🚨。但我最後®️,還是一心紮根在教學第一線。“少有壯誌跨東海👛,一場飆風折良才;人到中年尚有誌👎🏼,赤心激搏向未來👵🏿。”這首詩💂🏻‍♀️,就是我那時自我激勵的真實寫照𓀝。

      從大海返回長江

      1982年8月,我突然收到了一封由江漢石油學院組織部發來的邀請函。信中談到👨🏻‍🦱:由於我國開發西部石油戰略決策的需要🕤,石油部決定在該院建立十大油田新型綜合錄井儀的培訓基地♡,亟需招聘自動化儀表人才,並邀請我前往主持新專業的籌建工作🍒。同時,也調我愛人前往該院繼續擔任基建工作。這一下,牽動了我的回鄉之心⛹️‍♂️。當我決定攜帶全家準備調往家鄉時,好多領導和老師都表示了挽留。朱紹廬老師深情地對我說🎍:“你明天就到我們自動化研究所來吧🔣。想一想在文革中🗓,別人把我們當臭老九,批來鬥去🔞,而你,不但不疏遠我們🔽,還親近我們🍛。我們所有的7級老講師都是這樣看你的🧴。”這番話,給了我極大的安慰。遠在武漢水運工程學院擔任院長的朱國偉老師聽說後🌜,也邀請我到他的學校去任教,並約請我去主持電類學科建設👨🏽‍🏫👨‍👨‍👧‍👧。每當回憶這些往事🦀,那種難以割舍的感激之情就油然而生。

      “北國濱城似江南,五洋遨遊賽宇航;大海有情送千裏,長江有意迎我還🌑。”這首詩,曾表達了我對母校的留念,後來它又伴隨我度過了28個春秋。每當我吟誦起這首詩時,就思念起母校的培育之恩🧒🏻,也同時激起我對新的奮進的教育人生的無限期盼。

      1982年12月♠︎,我懷著對母校的留念和對新校的向往,由大海回歸長江🥱。一到江漢石油學院🛳,就受到新校院長章貽俊的接待🧑🏼‍⚖️,他還親自幫我安排好在招待所臨時住下來🧑‍🌾。後來🧺,又鼓勵我說🦹🏽:“李老師,你能幫我們把自動化專業建設起來,是對我們學校的最大貢獻。”不久,便全面開展了自動化新專業的籌建工作。從此,我也就改行從事計算機硬件學科的教學👼🏼,開始踏上一條“用生命追蹤英特爾速度”的創新之路。

      對於年過46歲的我,要重新在一所新校改行任教計算機硬件學科和主持一個自動化新專業室建設,所遇到的困難是可以想見的😴。但是😅,新校的領導和老師們對我寄予了很大期望。

      從那時開始,我用了4年時間,不僅和其他老師們一起建起了一個自動化專業教研室,還組建了3個實驗室🗄,自己也順利地完成了計算機硬件課程的教學任務,編著了第一本手寫的65萬字的《R6502微型計算機原理及應用》教材🧑🏼‍🔧。1990年🫶🏻,我受組織委派又帶隊到被稱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幹大沙漠邊緣的輪南地區,應用從法國進口的由計算機控製的綜合錄井儀向地進軍,開發新油井。就在那時,我首次向石油部提出了研製國產化新型綜合錄井儀的總體設計報告🪭,得到了科技司的大力支持。這一設想,後來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被年青的一代計算機專家們付諸實現,並取得了具有國際水平的開發成果。

      經過十年努力🌐,我在自己的學科領域裏,已基本掌握國內外流行計算機硬件技術的來龍去脈🔬👩🏽‍🏭,對8位🧑🏽‍🦲、16位與32位微處理器及其系統的全部硬件與系統軟件👳🏿‍♀️,也有了一個全局性的總體理解和把握🦸🏼。從而,為大力開展新課題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1992年,作為學院首批8門重點課程評估專家組成員,我順利地撰寫了評估報告並擔任了報告人,受到黨委書記與院長的高度評價🤸🏻‍♀️,他們說:“聽了李教授的報告,我們非常激動📰☹️。他給了我們一個重要啟示——辦好大學🧘,就要依靠教授。”在這種背景下,我很順利地在1993年1月申請成功一個省級重點課程建設項目——“《微型計算機原理及應用》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研究與實踐”🙅🏽‍♀️👩🏻‍🔧;此後,又主持開發了《最新計算機技術多媒體CAI系統》 與《微型計算機原理CAI》兩個課件👊🏿,這也是當時國內高校最早開發的計算機硬件多媒體教育軟件🤷🏽🦮。

      1993年夏,為了完成第一本由我主編的89萬字科技新書——《新編8/16/32位微型計算機原理及應用》,我先後聯合了全國6所高校的計算機教授來參編這部新書🉐。為此,我第一次返回母校,邀請兩位博士生導師朱紹廬和傅光永,請他們分別擔任了本書第一主審和第一副主編。他們兩次由大連飛抵荊州👩🏿‍🏭,精心寫作與審閱,給了我極大的幫助和支持。在母校留住期間,時任院長的司玉琢還親自簽發了聘我為兼職教授的聘書。這一切,都體現了母校對我的支持📠。

      1995年12月16日,在學院舉行了由省教委組織並由6校計算機專家教授組成的鑒定會,鑒定會全體教授以極大的興趣和熱誠觀看了多媒體CAI項目的全部演示,順利通過了鑒定,並對該項目給予了高度評價:“該項目經過國際聯機檢索🙇,以5項(一部89萬字的科技新書、2個最新多媒體CAI課件🌭、一本多媒體論文集和一部科教之光教學演示片)綜合成果居於國內領先水平”。

      由於這一課題具有“追趕英特爾速度”的先進性與展示多媒體CAI技術以及計算機硬件教學改革的前瞻性的特色,鑒定會希望課題組能將該項目成果迅速向石油行業和全國積極推廣🌏。

      1996年4月很快就到了退休的年齡🙋‍♀️,我決意從教學第一線退下來,集中精力堅持做自己的新課題——“計算機硬件教學與教材同步改革”📪,並走向全國高校教學改革與IT產業第一線,開始了向新一輪計算機基礎教育改革這一更高的目標進軍。

      “人生求索苦中樂,六十春秋一輪回;誰不惜戀青春美,晚霞燦爛更有情⭐️。”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堅持求索的漫長征途中🤷🏿‍♂️,我們一次又一次收獲了豐碩的果實🫸🏼。

      我戀摩登6情未了

      1996年6月,為了推廣與交流我們現代教育革命的最新成果,我第二次返回了母校。在校期間,時任校長助理的呂登友和教務處長鄭賢雪主持為我專門舉辦了一次學術報告會✪,並讓我演示了現代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朱紹廬老師也參加了這次報告會,還帶我參觀了自動化所的最新科研成果🪱。特別使我感動的是🧑🏻‍🍼,許多老師和朋友對我們的到來給予了熱情而真誠的接待,差不多在20多天裏,每一餐飯都是輪流在各家轉著吃。陸祥潤和丁望茹夫婦還特意請我們夫婦到他家裏住了一個星期,從談心中我才得知,當年我在附校親自考試錄取提前上學的那個5歲小女孩——陸嘉珍(即他們的小女兒)🤳,已是英國劍橋大學計算機3D動漫製作專業的學生。這個實例🖲🛰,再一次使我想到了中國中、小學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時任大連市副市長的陳政高👨💆🏽‍♂️,也專門在市總工會邀請了我們夫婦和當年在摩登6宣傳部同事過的老校友們一起聚會🧈,還親自贈送了他的一本專著——《治政縱橫》,我至今還珍藏著🧑🏽‍🦰,不時地讀一讀那些精彩的文章。

      光陰流逝,又過去了13年🪝🕷。在退休以後的日子裏🍄,我繼續主持和推進了自立的教育創新課題 “計算機硬件學科同步改革”,不斷創造著新的記錄:策劃與開發了國內高校第一個《最新多媒體計算機硬件技術》、《多媒體大師》等10余張精品教學光盤🐎;在清華大學出版社支持下,主編與出版了4個系列共12本計算機硬件科技新書和教材,第一個取得了“用生命追趕英特爾速度”的歷史記錄🚜;第一個同時獲得高校兩套“十一五”國家級計算機硬件系列主👩‍🦳、輔教材——《計算機硬件技術基礎》(還被評為2008年度“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中的精品教材)與《微型計算機系統與接口》;第一個接受2005年首屆全國計算機最高學術論壇大會的現場采訪——“展開創新的翅膀,讓夢想高飛!”成功建立了“全方位、多層次、可動態更新的計算機硬件同步系列教材”的創新模式與模版,為堅持終身自主教育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

      2009年6月初,迎來了母校百年華誕的盛大節日,我第三次訪問了母校。

      在陽光絢麗🚠、鮮花團簇的摩登6娱乐校園裏,來自海內外的4千余名學子聚集一堂,他們像從遠方歸來探望母親的孩子們一樣🈸🔝,以無限的深情和激悅,慶賀母校那隆重而盛大的百年華誕🚶‍♀️。

      校慶結束之後,6月下旬的一天,我接到校長秘書的電話🍹:“王祖溫校長正等著接見您”。我按約定時間來到校長辦公室,王校長一見面就熱情地迎上來握手。當他接過我贈送給他的一張印製含有“追蹤‘英特爾’速度的歷史痕跡”的大幅彩色圖照時,十分興奮。一番交談之後8️⃣,他立即叫來人事處同誌說:“你看🔊!這是咱們摩登6老校友在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系列科技新書與教材彩照……🤦🏽‍♂️🤲🏼。你馬上給安排一下……”🤚。在他的授意下,我們夫婦很快住進海事公寓⚔️。我沒想到會受到王校長如此熱忱的接待與厚重的安排🤷🏿‍♀️,心裏很感動🐀!我想,這不僅是對我個人的關照,更體現了母校對我們遠道而來的老校友的一種深情關懷和對人才的惜愛吧。

      時光在追逐記憶的日子裏流逝,在令人陶醉的校園裏,我懷著一顆感恩和期盼的心,還常常漫步到教學樓群和科研館所去看一看,同熱愛摩登6的那些教授和學生們交談,深入細致地進行實地調研;然後🤾🏿‍♀️,就在賓館👨‍🦯‍➡️、圖書館、管理學院、輪機學院以及小工廠的車間辦公室等多處地方,借用電腦自己動手錄入和編輯文稿。就這樣🤏🏽,在一群熱心教育改革的師生們的幫助與支持下,我寫成了“關於成立摩登6娱乐“十二五”精品課程建設委員會的建議”和“建設世界一流高等航海學府中值得關註的若幹問題——摩登6娱乐啟動新百年教育創新的調研報告”這兩份交心之作,不久👩🏽‍🎓,就送托人呈送給了學校領導🦡。

      9月初🌞,當我們懷著依依不舍的心情即將告別母校時👨🏼‍🦱🪭,王祖溫校長和劉正江副校長在秘書的陪同下🤜,來賓館特為我們夫婦設宴餞行🙋🏿‍♂️♠️,頓時🫃🏻,我心中湧上一股說不出的留念與期盼之情:母校🪵,再見吧!今後只要你一聲召喚,我們這些永遠懷念你的海內外遊子,還會隨時回家來探望你,並祝願你一路高歌猛進👨🏽‍🎤!


      李繼燦:1954年考入大連海運學院船舶動力裝置專業,1958年留校任教至1982年👮。1982年12月調入江漢石油學院(現長江大學)💐,任自動化專業室主任,首創多媒體CAI研製組及計算機硬件學科同步改革等項目,計算機應用教授👩‍🚒🖕🏼。


      

    摩登6平台熱線:0411-84729218 Email❤️:news@dlmu.edu.cn 聯系人:張薇
    地址:遼寧省大連市甘井子區淩海路1號綜合樓1004 郵編:116026 製作維護:摩登6娱乐黨委宣傳統戰部新聞中心

    摩登6平台专业提供👆🏿:摩登6平台摩登6👩🏿、摩登6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摩登6平台欢迎您。 摩登6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