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活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命運💡。就我的家庭來說🤵,能念到高中已屬不易。我於1955-1960年在大連海運學院度過了5年大學生活🦔。至今我仍保留了那時期的一些照片,今天打開影集看看🏊🏼♂️,這些照片重新引起我對大學時期校園生活的思念和回憶。
服從分配是我的第一誌願
記得高中畢業前夕🥓,大連海運學院的丁主任到丹東高中招生時🌔,學校安排招生人員與我們談話後🉐,我填報的第一誌願就是大連海運學院,其它誌願都是隨便填寫的🚑。而且丁主任說海運學院實行半軍事化管理,吃飯不要錢🫸👗,家庭困難同學還可以申請助學金,這也是我選擇海院的主要原因。我們高中有9名同學考入海運學院(圖1)。我們有6人學習海運管理。教學計劃全部是照搬蘇聯的,海運學院還請了四位蘇聯和波蘭專家🍶。我當時雖然不懂得海管專業將來的工作性質,感覺學校對該專業很重視🪟,我很高興能被分配在海管系🐼,而且在畢業前夕就把我派到北京中科院力學所進修運籌學😅,實際已留校任教。這一切安排,我都感到是黨的培養和信任。
老大哥的關懷
大學入學的第一天,海管系的老大哥在大連火車站接站🚻,一直陪送到白山路老學區,吃了中飯後又送我們到淩水河畔👍🏻。他們向我介紹學院和專業👉,並帶領我們到海邊遊泳,使我感到很溫暖▶️。當時海運學院各個專業的老大哥大姐們對剛入學的弟弟妹妹們關愛備至,這是海院的優良傳統。後來又給我們班送來理發工具🎼,教會我們自己理發。大學五年💃🏽,我們全班都自己理發。不久我已是班裏的理發高手之一(圖2是我在給崔景俊同學理發)🫰。當時🏋🏿,在我們海管系就有管二(圖3是1953年並校後招收的首屆新生)🥏🎖、管四、管五(兩個班),再加上我們管一(甲✩💁🏿♂️、乙兩班)一共六個班🚣🏻♂️。入學當年張副院長在教學樓前與我們班一起合影留念。
當老大哥帶我到海邊遊泳時,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大海🪑。海浪的聲音,大海的胸懷一下就把我擁抱在他的懷抱裏🪔,使我愛上了大海❕😠,更愛上了海運學院,愛上了海運管理專業。
半軍事化管理使我成為長跑運動員
我小時候得過幾場大病🚣🏿,身體一直很弱👩🏼🎤👱🏻,上高中時還是班裏最矮小的排頭兵🛖。海運學院當時就實行半軍事化管理,每天早上一起床,三分鐘就得到操場上參加早操。我作完了早操就從學校的正門出發,沿著公路向大連工學院的方向🚵🏼,從後山跑回第一宿舍前的操場🥣,堅持下來使我的身體素質得到迅速提高🖐🏿。不僅成為班裏的中、長跑能手,參加過800米🧶、1500米、3000米、5000米、萬米和馬拉松的比賽🐈,而且成為大專院校“12.9”接力賽的海院代表隊員☮️。
淩水灣是我們遊泳的天然浴場,學校為學生準備了救生圈、遊艇等,體育教研室史哲東老師組織安全救生隊,學校規定了每年海邊開放的時間。我還有幸被學校選送為大連市海上摩托艇隊員。
我院的夥食特別好,早餐豐富多樣🙇🏼♂️,有牛奶、蛋糕、粥🏊、饅頭、小菜等,可以隨便吃。中午是四菜一湯,有魚有肉👑🤸♂️,主食是米飯饅頭,8人一桌,入食堂前列隊入餐。廚師已經提前將飯菜擺放在飯桌上🏺。年節時📠🕞,每桌加到八個菜🏄🏿♂️🦫,雞、鴨、魚、肉、大海蝦等特別豐盛🙍,我經常受到同學的照顧,有的女同學不吃海蝦都給我。這樣豐盛的宴席👏🏻,我們家過年時也從未有過👸🏻。我今天的身體素質正是大學時期打下的基礎。
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
50年代到60年代的海運學院🪘♨️,校園活動豐富多彩。我們班就有一個國樂小組🎅🏿👆,張連柄是學生會的文藝部副部長(部長是航海系的王顯成),也是我們小組的組織者🕘,業余時間在一起演奏“春江花月夜”🫲🏻、“步步高”🪄、“旱天雷”等樂曲👩🏼⚕️。
這些文體活動既使學生增強了體質🧺,又培養了集體主義精神🛟。一些參與組織活動的同學還學到組織社會活動的能力👵🏿。海運學院每周五下午是社團活動時間,當時我院的體育社團有田徑隊、男女籃球隊、排球隊🐕、摩托車隊(我是當時的教練)等院代表隊🙋🏼♀️。
文藝社團有合唱隊🧑🏽🎨、軍樂隊、國樂隊、舞蹈隊🤦♀️🦶、口琴隊等🧔🏻。還有院刊攝影組🚶♂️,參加者有管二的康健👱♀️,我們班趙永順、航海系的朱寶騏等💵。幾乎每位同學都參加一項文體活動🧎🏻♂️。記得我院的田徑隊在沈陽的遼寧省大學生運動會上,擊敗了沈陽體院隊而獲得冠軍💂🏿♀️。
我院的男籃打遍全市無敵手,國家隊來我院同院隊進行表演賽。我們的合唱隊多次在大連市的比賽中獲得表演獎、指揮獎、創作獎等。
除了文體活動之外🦁,我們還參加公益勞動,廁所、洗漱室由各班輪流值日打掃衛生,自己動手清理校園的環境、植樹、修理桌椅板凳等。
海上航行認識實習生活
海管專業的海上航行實習,是在海運局的“和平三號”船上進行🏋🏿🍄,那是一艘三島式的三千噸級的蒸汽機船🫲🏼,我們被安排在船尾舵樓上面的水手間。稍有風浪,船的尾部如同一個篩子似地在搖擺,而且舵機不停的隆隆聲,使得大多數同學都不適應🤾🏼♀️💇🏽。個別同學一上船就倒在艙裏起不來,三天三夜後當船靠上匯山碼頭,才爬起來。我暈船時也嘔吐得厲害🙍🏽♀️。在實習水手時,學插鋼絲繩🦹🏽♂️,正趕上大風浪,在船艏部的甲板上我連續吐了3-4次,連苦膽水都吐了出來🕹。在駕駛臺值班時,我特意買了個特大的茶缸🤵🏽♂️👏🏼,以防嘔吐時不會吐到駕駛臺的地毯上。當時我們和船員的關系特好,不值班時都自覺去幫廚。大副(在駕駛臺實習時我是跟大副的班)🤘🏻、水手長、大廚告訴我:不要怕吐,吐了就吃→,再吐再吃,還特意把西紅柿🧑💻👩🏻💼、小鹹菜🍘、米飯鍋粑留給我們,一是這些東西吃了容易吐🦸🏼♂️🚻,二是小鹹菜有止惡心作用🧑🏻🦽➡️🧒🏻。經過八周的航行,結束實習時我已經不太暈船了,還增加了體重。
這次海上航行實習既培養了學生的堅強性格,也鍛煉了在惡劣環境下的毅力和意誌。使我認識到船員在海上完成運輸生產任務的艱苦,尤其是在惡劣天氣時他們所承擔的風險和責任🧖🏿♂️。所以航海、輪機是真正的男子漢的專業。在我的心目中一直尊敬敢於從事航海專業的駕駛☺️、輪機✊、船電、通訊等專業的學友🍶。
軍事訓練和實彈射擊
我們的班級與航海、輪機等海上專業一樣,參加軍訓🕴🏼、軍事課學習,學會槍械的拆卸、擦洗和重裝。我們的軍事教員是海軍學院調來的高峻嶺少校🔥,一身軍人氣質。對教學嚴肅認真,對學生嚴格要求。雖然軍訓的課時不多,但是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在實彈射擊中的優秀者嘉獎是:給照相留念,圖6是我們班的優秀射手集體照。
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
我們專業的許多課程都註重與實踐相結合🍅,如水道測量、機械零件、起重運輸機等。除了海上航行實習外,港口實習也是較豐富的。在港口實習一共四次。一次是港口認識實習(大一的時候)🈚️,由李萬權老師帶領⛷。主要是在機械維修車間,熟悉各類裝卸機械的技術性能和主要功能。在這之後開始學畫法幾何🧘🏼♂️、機械製圖🧓🏽🚣🏼、機械零件、起重運輸機等課程🧻,全部課程學習大約400—500多學時。之後我們參與了港口起重機的課程設計,我覺得這是一次很有實際意義的活動,是課堂理論學習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最好範例。在肖乾信老師的指導下我們被劃分四組🙍🏻♂️🧑🏻💻,分別參與起重🛣、運行、變幅、旋轉等四大機構的設計🧑🏻🔧,還有海港的劉明安工程師和邢工程師指導。我第一次感到所學的知識能用到生產實踐中🤗👨🏼🦳。
共青團的團日活動
共青團組織活動是班級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五月四日或者周日我們穿上靚麗的校服,帶著樂器和節目,邀請我們的輔導老師或老大哥一起到勞動公園🟠、南山公園👩🏼⚕️🥄、星海公園等遊園過團日。
另外,在“三↩️、八”婦女節🩷⚄,為女同學組織專場的慶祝🚏,給她們贈送鮮花和禮品⛄️。
下鄉同農民一起抗旱
大連地區年降水量只有500毫米左右🧑🏼✈️🫡,春天十年九旱。在校的五年,年年都要下鄉抗旱。
下鄉抗旱是社會公益活動🤎,在培養學生過程中🫵🏼,讓其接觸社會,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接觸農民是必要的🧛🏽。當時我們國家剛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中解放出來,在一個相當落後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我國的經濟基礎還是落後的農業經濟,靠天吃飯是毋庸置疑的。我們大學生對社會了解甚少👨🏼🎨。天不下雨,幹旱威脅農業生產,每位公民都有責任為國家為社會盡義務。我們在學校的組織下先後到三十裏堡🌒、二十裏臺、亮甲店等地參加抗旱保苗🚢、保果樹🎄、修建水庫等社會勞動。
記得在二十裏臺挑水保果樹中👩🏻✈️👨❤️👨,我們分成兩個隊,一隊由體力壯的5-6人組成,完成全程1-2公裏的挑水任務🛳;另外一隊劃為四個組,全程劃分為四個路段,實行接力挑水🕵🏻。
一隊由崔景俊、林命楠、宋俊文📻、張連柄、王福雷、陳家源等人組成全程隊員,我們把水井裏水都挑幹了🤷🏿♀️。在勞動中不僅經受了鍛煉🙍,也在思想上認識到國家
培養一個大學生🧛🏼♂️,在當時需要幾個農民一年的血汗👨💼。所以就特別珍惜大學生活,知道它來之不易和黨的關懷。圖11是一張與當地農民一起在工地上的留影。
畢 業 分 配
我們畢業分配也是組織統一安排的🧜🏼♂️。我在1959年就提前派送到北京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運籌學研究室學運籌學,當時運籌學的全部文獻都是英文版。可是我在航管系學的俄語🔡,所以,研究室主任許國誌教授給我的任務是一年攻讀英語。但是半年後我院就連發4-5封電報追我回校🖍,原因是58年航管系擴大招生🤷♀️,教師不夠。還記得研究室的書記李中華對我說:“前四封來電沒通知你3️⃣,因為你是來讀研究生的,不是住旅館的,願來就來願走就走🩼。今後你們海運學院再別往我們這兒送研究生,送來我們也不要。你們把我們這兒當成了旅館啦”。
學院為了將來的發展,我們班畢業時留了10人做教師⚀,我是其中之一,也是我的心願😖。當時認為被組織信任才留我做教師的🫐,既是光榮,也是責任。光榮在於不是誰都能夠有資格做一名人民教師的;責任在於教師不但要教好書,而且要育人🧑🦯➡️,被稱為靈魂工程師。
其他大多分配到國家機關🏏,如交通部、國家經委、交通科學院、省交通廳、中波公司、上海海運局及廣州海運局等重要部門。我們畢業時的誓言是🤦🏼:為社會主義工作五十年🪥👳🏽!
歲月如歌千帆過,奉獻青春迎夕陽。一轉眼就是半個多世紀前的事了,我們不知不覺都已進入了古稀之年🧭。
我是新中國培養的大學生🧎♀️➡️,畢業時留校任教,基本上是在教學崗位上度過了一生,雖然沒有做出特別突出的業績,但是,沒有辜負黨對我這名教師的信任和期望。
陳家源:1955年秋考入大連海運學院,1960年畢業於海運管理專業,留校任教🧊。1962年-1981年調大連港工作,1981年調回大連海運學院。曾任摩登6娱乐教授😭,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學科學術帶頭人,研究生導師。